文/黄志超 图/侯汉标
站在苏东坡贬谪岭南又被大赦返京城时经过的梅关古道,我想起了他当时在此地赋诗的诗句“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此刻,正是阳春三月,梅岭梅花怒放,漫山遍野,花香四溢。
这座位于粤赣边界的峻岭名为梅岭(地处于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山名来源于秦末汉初名将梅鋗。梅岭,本称台岭,或叫东峤山,为南岭中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一。汉武帝时,庾胜将军在此筑关城镇守,因此梅岭又称大庾岭,岭的关隘称梅岭关、梅关。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楚汉战争爆发,梅鋗将军奉吴芮(番县县令)令,率领军队重返中原,援助刘邦歼灭项羽。吴芮被刘邦改封为长沙王,梅鋗乃以军功封为“十万户侯”,“食台岭以南诸邑”。梅绢的军队在梅岭一带安营扎寨,他们坚韧不拔、勇敢顽强、艰苦创业,使这一带迅速兴盛起来。梅岭自梅鋗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来。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梅鋗奉命征讨南越国,因中埋伏战死沙场,遗体葬在梅岭。为了纪念梅鋗,将士们在梅岭下建了梅将军祠,并把台岭改称为梅岭。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东南沿海,他命令太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跋山涉水,挥师岭南。峰峰相连的五岭山脉,是岭南与中原中间巨大的屏障。最终,秦军在五岭之东的梅岭上,找到一处较为低矮的山谷,稍加修整后,一条在梅岭中曲折前行的军事通道初现端倪。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宰相张九龄告病归乡时经过梅岭,见“岭东废路,人苦峻极,行径寅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嶪嶻,千丈层崖之半”,路人途经崎岖狭窄的山道,苦不堪言,便上奏唐玄宗,请求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他还在奏折中强调,大庾岭道路的重新开辟对帝国财政将有很大帮助,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才能顺利运进中原内陆,朝廷收到的税赋才能够“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出自其诗《望月怀远》的名句。张九龄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著有《曲江集》,被誉为“岭南第一人”、“唐代岭南贤相”(另一位唐代岭南贤相是刘瞻)。
听闻有税收,唐玄宗下诏,委任张九龄以原官左拾遗内供奉职为修路特使,主持筑路工程,开凿大庾岭路。大庾岭是通往中原的要道,但山路艰险,蜿蜒曲折,悬崖峭壁,险象环生,连一辆马车也难通过,商旅只能靠肩挑背负,艰难前行。如果想绕开大庾岭,从岭南往中原,可取道湖南境内的衡阳、郴州北上,这样要走弯路,路过长,没有有效地利用水路。水路交通费用便宜,而陆路交通费用昂贵,不划算。从广州到南雄,经过大庾岭,能够更充分地利用水路,只有在梅岭一带需要离开水路,走陆路。因而,古人仍然把险峻的大庾岭作为出入岭南的通道。
张九龄接诏书后,大唐历史上一场重要的道路工程就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张九龄亲自前往大庾岭,履险攀岩,勘测开凿线路。为了不影响山民的农业生产,他选择在农隙的时候开工,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支持。没有炸药,就把木柴堆积在石头表面,用火烧后再引水灌石,使坚硬的崖石裂破之后,再将一块块大石凿开搬走……两年多即宣告完工,官方驿道建成。修建后的大庾岭路,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江,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梅关古道真正成为沟通南北的商贸通道,大唐帝国丰饶的物产,尤其是享誉世界的丝绸、茶叶、药材、工艺品等经这里运往港口,漂洋过海走进南亚、中东直至遥远的欧洲。来自各国的香料药材、珠贝宝石运抵岭南后,也从这条通道驰往中原,梅关古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线,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张九龄在《开凿大庾岭路序》中描述大庾岭路凿通后情形:“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殊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宁与夫越裳白雉之时,尉佗翠鸟之献,语重九译,数上千双,若斯而已哉。”大庾岭路商贸活动出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的繁盛。日本汉学家中村久四郎在《唐代的广东》一文中赞美道:“张九龄开凿新路,就是将南北的喉咙,也就是把广东北面的重镇南雄岭开通,使广东的港口和中原交通得到便利,并且间接使广东与中原及海外各国的通商得到便利。”梅关古道成了广东最早的“高速公路”。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自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过梅岭古道,都写下一篇篇一首首赞美张九龄功绩的诗文,为岭南增添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宋代余靖《和王子元过大庾岭》云:
秦皇戍五岭,兹为楚越隘。
尉佗去黄屋,舟车通海外。
峭巘倚云汉,推轮日倾害。
贤哉张令君,镌凿济行迈。
地失千仞险,途开九野泰。
安得时人心,尽夷阴险阂。
清代诗人杭世骏作《梅岭》诗,有句曰:“荒祠一拜张丞相,疏凿真能迈禹功。”而比较全面评价开凿大庾岭历史作用的是明代思想家邱浚,其所著《唐丞相张文献公开凿大庾岭碑阴记》道:“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之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朝之声教日逮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公之功于是为大!”新路开通之后,可以并行两辆马车,大大方便了商旅转运物资,告别人苦峻极、翻山越岭的时代。
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岭下可见古人用来喂马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3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现存已不多。古道跨越粤赣两省,南坡北坡全长8公里。我们自广东境内北上,轻风吹拂,暖阳高照,但见路旁梅树沿坡而立,沿途有夫人庙、六祖寺、衣钵亭、汤显祖《秋发庾岭》诗碑、陈毅《梅岭三章》诗碑,苏轼东坡树……多处古迹犹存,构成梅关古驿道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其中,六祖庙,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业而建造;夫人庙是后人为感恩张夫人支持丈夫张九龄的事业而建造,当中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我们一路攀行瞻仰拍照,近2小时,抵达梅岭之巅梅关关楼。但见关楼门上方镂刻“南粤雄关”赭色石匾,门右侧巨石镂刻“梅岭”两个大字。梅关关楼初建于宋代嘉祐年间,明清两代几经修葺,坚固如初。仔细看,关楼由青砖构筑,古色古香,尽显沧桑。穿过关楼拱形通道,回首仰望南城楼,上方镂刻“岭南第一关”赭色石匾,气势雄浑。古道向前延伸,青石路面上的马蹄印,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光景。
梅关古道从梅岭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像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这条古代的“京广线”长十多公里,南通广东南雄,北接江西南安,直至1936年粤汉铁路开通之前,它一直为沟通南北、振兴文教、促进融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泽被后世一千多年。梅岭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毛泽东曾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粤赣交界的梅岭,进入广东南雄从事革命活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带领余下部队在梅岭、油山一带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一次,敌人将梅岭团团围困20多天,陈毅藏身于斋坑的岩壁丛莽,想到此次可能难于脱险,于是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不惧的豪迈胸怀,写下了七言绝句组诗、绝命诗《梅岭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