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中学德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德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42.8
10.0折
42.80
购买数量:

ISBN编号: 9787547738290 书名:中学德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梁国彬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第1版 作者地区: 中国大陆

分享
分享
X
 
 
商品介绍
中学德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赤诚之心仍将在,德育之路再往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上为新时期我国确立的德育目标。

从事教育行业多年,每每被问及“什么是教师”“何为教育”这类主观发挥题,便情不自禁地想起多年前读到的一则故事:

“亲爱的老师,我是纳粹集中营中的一名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这封信的作者是一位曾在“二战”期间德国纳粹集中营中遭受过非人折磨的幸存者,战后辗转到美国,后来成为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有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把这封信交给新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教师最可贵的一个品质是人性。”“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凯洛夫曾有言,“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中。”的确,只有充满人性、人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因此,我认为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具有人性美的孩子,这就要求培育孩子的教师首先要有人性之美。

人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既是师德的底线,也是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基于此,德育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它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拓展,无论是素材的选用,还是方式、方法的优化,越是贴近学生的实际,越能走进学生的内心,这样的品德教育才有意思,才会带来惊喜。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在《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一文中曾深刻指出:

 

“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作为教师,我从来不去扮演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角色,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而我只是“施肥、培土、浇水”的园丁。“花朵”们能否健康地绽放,取决于他们能否汲取足够的养分和充足的阳光,而我工作的核心就是保证提供足够的养分和充足的阳光,然后静待花开。

从广义角度而言,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德育则单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是学校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四个部分构成。其间,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人的价值和潜力已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而作为活力迸发的生命体的每一位学生,对其进行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是坚持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即投入真挚感情地去尊重、发现并包容个体。例如,本书的《例说“情感型评语”的特点》一文中写道:

 

“实践表明,一个成功的‘情感型评语’,它往往具有一般评语所无法比拟的震撼性。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里的‘精诚’就是包含着一种真挚的情感。没有这种真挚的情感,难以与学生沟通,更难以去启动学生的心灵。”

 

据调查研究,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在沟通交流中不使用否定性词语,会比使用否定性词语所获得的效果更好。站在学生的立场,当教师在使用否定性词语时,会让其产生一种命令或批评的感觉,虽然教师的观点得以明确说明,但不易于被学生接受。毕竟在交流中,很多的问题都是可以使用肯定的词语来表达的,不吝啬赞美、不随意批评亦是一种良性发展的德育。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主题班会或日常接触中为学生输出正向的人生态度,例如:做能做的事,把它做到最好,这才是做人的重要原则;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用最真诚的心做最真诚的事;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这是最为清醒的自觉;等等。

有着“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旗手之称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曾在教育名篇《教学合一》一文中写道:

 

“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记它,把活泼泼的小孩子当作一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就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家,学校就像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

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不像从前一样拿学生来配书本,现在是拿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果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处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既然不能为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事事要先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所以专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才好?

第三种也就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先生要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要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教师不要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学生方才能去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的一切真理,就能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学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在从教数年绵延且珍贵的时光里,上面这段文字已读过很多遍,还时常将文中的思考衍生到中学生的德育建设工作中,并由此解开了我的不少困惑,于是至今仍奉之为“金科玉律”,仍感觉常读常新。

中学德育建设对于我的意义,不在乎它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意义。它如同一根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条,将与学生相关的方方面面串联起来,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合力下,这根链条将会引领更多的莘莘学子走出属于他们的广阔天地,开创属于他们的壮阔山河。

有一种人生需要沟通,有一种感觉无法说出,有一种岁月需要用心奋斗,有一种日子必须不停地往前走。回首过往,每个日子都过得那么充实,付出不少,收获也颇多,这本集子便是其中之一。

未来,赤诚之心仍将在,德育之路再往前。

是为序。

 

目录

第一篇  情感教育

 

加大情感力度,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新
模式

例说“情感型评语”的特点

浅论班级亚文化的建设

 

第二篇  以人为本

 

用辩证的思维去把握规律的内涵

用辩证思维理解“人生价值”

“真、善、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成因与预防

第三篇  依法治校

 

当网络暴力冲击校园之后

建设法治校园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篇  政治教学

 

政治教学中“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策略
和实践意义

中学政治课教学“师生互动”模式探析

 

第五篇  特色学校

 

构建“五一”工程  促进学校和谐持续发展

建设学校特色文化  推动学校品牌发展

实施特色校本课程  促进特色学校形成

学校应从内涵发展中走向品牌

 

后记

 

 

回首来时路

 

“知与未知的平衡取决于一个人的智慧。未知并不会在知的面前相形见绌。一个好答案一定来源于一个好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有过很多错误答案,也可能离答案很远,远到看上去和答案毫无关系。答案很多的人,背后一定是更多问题的支撑。智者永远都有孩子般的求知欲,答案本身只会让土地更贫瘠,让空气更稀薄。知识只是强权的武器,但真正的智者不会把知识当作武器。智者从不吝惜自己对陌生人的博爱,也不会傲慢地表现自己的特别。”

 

——埃利亚斯·卡内蒂《人的疆域》

 

“懂”这个字包含太多的含义,理解、包容、民主都是它的代名词。作为教师,更需要广博的大爱和广阔的胸襟。德育工作纷繁琐碎,其细节的触角无处不在,并将始终融于细节的故事拓展中。黑格尔说:“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以施展其威力和作用。”因此,无论是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抑或是帮助学生的品质坚强,我们的德育终究离不开对成长中的学生生活细节与思想细节的关注。

社会有多残酷,我们是知道的,于是要拼尽全力去教孩子如何成功、如何优秀、如何往前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更是知道的,却总想不起要去教,这似乎是不重要的——对于其今后漫长人生里要掌握的诸多本领而言——显然太不重要了。并非完全是错,却不尽然好,还有些可悲,不是吗?感觉如同心里头下着同一场淅淅沥沥的雨,经年累月,从不消停,哪怕外边天朗气清、艳阳高照,伸出头去探时总要被雨淋到,闷闷的。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他们是纯净的白纸,依赖着大人们与所处环境建立三观的同时,想象力天马行空,创造力无拘无束,大人们永远猜不到他们的脑袋里有多少令人出其不意的惊喜与神奇,像极了低空飞行且无限续航的小小星球。

人总有一天要退去幼稚与天真,穿上成熟稳重的外衣,成长为懂事的大人。就好像某天,小小星球离开斑斓、有趣的专属轨迹,曾经的万丈星光一点点变得黯淡,只剩下黑白灰三色,而后悄无声息地飞向浩瀚星辰,于苍茫宇宙中再难发出微弱的光,再也无法返回。

行文至此,想起一则故事:清代文人李渔想修一座凉亭,得到许多人的资助,其中土豪李富贵出钱最多。凉亭落成的那日,大家相聚庆祝并为凉亭取名,李富贵说:“不如这样,谁先想好名字,就用谁的。”李渔怕他出语恶俗,连忙阻拦:“且停亭。”李富贵说:“还停什么,我都想好了,就叫富贵亭。”李渔说:“我不是先说了吗,叫且停亭。”同时为这座凉亭题下了一副千古流传的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试问,有多少人只顾着追名逐利,使生活里所有美好的细节渐渐消失,到最后已经忘了如何去感受生活、感知美好。我们无法屏蔽掉这世界所有的影响,只有学会分辨什么是想法、什么是情绪、什么是事实,眼之所见的东西才会对自己有用。当一个人渐渐失去思考能力,其所获取的所谓“事实”也会被渐渐模糊,甚至扭曲。失去思考能力的人很容易沦为一种工具。因此,身为人师切勿把想法和情绪当成事实去相信,应长期保持活跃的思考能力。

人性中最大的两个弱点是愤怒与欲望。在所有的负面情绪中,愤怒是最激烈的一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愤怒的情绪除了伤害他人外,也会伤害自己。正如培根所说:“愤怒,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因此,在推进德育工作,尤其是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克服情绪化的激烈的方式,有时候,含蓄而不张扬比“电闪雷鸣”式的效果更好,尽可能点到为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不是锤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臻完美。”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也要讲感情,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同时,要允许学生犯错。从概率学上讲,倘想要每个孩子都尽善尽美,无论何时都按照正常的轨道走,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爱不释手,谁知大珍珠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对此难以忍受,想着如果将小黑点去掉,大珍珠将变成真正完美无瑕的无价之宝。于是,他想用刀子把黑点刮掉。刮掉一层,黑点仍在;再刮一层,黑点还在;刮到最后,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完整,徒留渔夫的悔不当初。追求完美本是无可厚非的,可终究有代价,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在德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会将学生的错误看成其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事件和正常现象,并把错误视为能够促进学生情智发展的教育资源,巧妙地加以利用;应该培养忍耐、平和的性情,培养交往中必需的情商,不要因为遇到一点不如意的小事或学生表现不佳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更应该耐心地找出学生犯错的原因,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写道:

 

“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人将会忘记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的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的情况。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你时刻需要的那些细节知识将会像明亮的日月一样长久保留在你的记忆中;而你偶然需要的知识则可以在任何一种参考书中查到。大学的作用是使你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当我提到原理时,我甚至没有想到用文字阐述的原理。完全渗透于你身心的原理与其说是一种正式规范的陈述,不如说是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这种智力习惯成了大脑对适当刺激的反应方式,刺激表现为具体的情况和事实。没有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他掌握的知识会清晰自动地出现在脑海里。智力培养不过是人在行动时大脑以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进行运转。学习常常被说成是这样一种事情:就好像我们在注意看着我们读过的所有书籍的翻开的书页,然后,当机会出现时,我们选取正确的那一页,大声地向世人朗读。”

 

年岁渐长,时间的刻痕深深浅浅地划拉而过,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忙着奔波工作、疲于生计,曾经知道的,已被遗忘在那段从牙牙学语到年少轻狂的闪耀时光一角,沦为不去探究的深谙,尽数收在各式各样的世故里。

回首来时路,最开始时一头扎进教育天地的那份初心和悸动依然晃动着,遂每每回望去记得,频频回身去拾起,那些时光里的温柔、正义、坚强、勇敢、锐气。人生要靠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经验仅供参考,坎坷无法避免,因此或许稍一抬头就知晓较为便捷的路是哪条,也想要静下心来、放缓脚步陪着孩子们走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成长之路。因为我知道,这一路的风景与感受,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

人总会有如此错觉,身在行业内便认为业内知识为理所当然,遇到他人不懂时,习惯打心底里先嘲笑,表情默然,再视情况与心情给予帮助。细想各行各业后,才觉察此类做法当真不可取,毕竟隔行如隔山,你的理所当然在别人那里可能是新大陆,反之亦然。在一无所知的领域被人温柔以待的甜头我尝过,哪怕次数不多,也是值得铭记且始终带着感恩的瞬间,这可能是我写此书的初衷之一吧。

裴斯泰洛齐说:“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如何让德育有意义?怎样使有意义的德育变得有意思?这仍亟待每一位与德育建设息息相关的教育人孜孜不倦地思考和探索。

用户点评
中学德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好评率
0%
(0)人参与评价

  • 好评: 0%
  • 中评: 0%
  • 差评: 0%

我要评价 购买过此商品的用户才能评价


公司地址:东莞市南城区体育路2号鸿禧中心B617 工厂地址:东莞市南城街道体育路2号1栋2单元607室
服务电话|0769-82225025 办公传真|0769-81120092 业务联络QQ|410224052 805016607 图书发行QQ|269308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