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汉筠
2019年清明,深圳湾某华侨公墓。
细雨纷纷,水天如黛。一座红色的墓碑,中央“行善最乐”四个遒劲的大字, 格外引人注目。
“行善最乐”,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将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凝聚其中;“行善最乐”,彰显一个人的修为,似乎是为一个人的一生进行总结。
我们鞠躬,我们崇拜。
突然,一阵强烈的阳光喷薄欲出,整个墓地金光闪闪,墓碑上“赖云英”三个字透剔晶莹。
神秘的“陈小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许你听说过,有人可以将成百万、上千万的资金资助贫困地区,进行精准帮扶。但你有否听说过一个身虚体弱的娇小女子,孤身一人手提10 万元现钞,穿过罗湖桥, 踏上了资助家乡建设之路?这个怀揣十万大钞却不留名的人,一直成为东莞凤岗的一个谜。
1986 年初夏,南国已是暑气逼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如同此时的热气腾浪而来,邓小平同志的“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上一个圈”办经济特区的伟大构想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祖籍东莞凤岗镇竹尾田村的马来西亚商人赖云英小姐,在扑腾的热气中感觉到勃发生机的家乡。此时,她正在香港做船务生意。从她哥哥的同学周肇仁(时任深圳宝安县统战部部长)的口中得知,在50 年代初由祖籍地东莞凤岗的千里达华侨曾主保先生等乡亲捐资修建一座当地颇具名气的华侨中学。都是来自东莞凤岗这块热土哺育出的儿女,我怎能落伍于人?赖云英在听周肇仁讲了这件事之后,怎么也睡不下了,虽然年少随同父母来到了马来西亚,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没有再回来过。对家乡不甚了解,对家乡的记忆同样没有多少,对家乡的眷念早已鼓胀了她的血脉,遥望着罗湖桥这一边,赖云英恨不得立即飞回来,看看家乡,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来支援家乡建设。
她打电话给几位朋友,希望能在朋友的陪同或帮助下了却这一心愿。80 年代中叶,侨界抑或整个社会都对中国大刀阔斧的改革半信半疑,更何况曾因“海外关系”的牵连让许多乡亲吃够了苦头?赖云英找了几个朋友都因没有时间或担心回家被阻而婉言拒绝。夜深了,她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心中就像一团火在烧。走在维多利亚港湾畔,惊涛拍岸,沐浴着略带海腥味的海风,赖云英的思绪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父辈曾经追寻的家乡岁月。潜意识中要回家看看、为家乡人们做点好事,这些无不在她心头发酵着。“我要回去一趟,用自己的行动去证实这份诚意。”
经与周肇仁联络,第二天一早,她到银行取出10万元现款只身携带回乡。来到罗湖桥, 远远看到周肇仁在向她招手时,紧张的心顿时轻松起来。当来到周肇仁的办公室,她将整整十万大钞放在办公桌上,倒让周肇仁吓了一跳:“你好大胆,敢带这么的钱出来。真是小女人、伟丈夫呀。”
她坦然地回答:“第一次孤身一人手提这么多钱,说真的有点心惊胆颤。与我一同坐车的有两个男人被打“荷包”,我只得紧紧地抱着皮包,心跳得极快,但又必须假装镇静的样子。”语调很低,却掷地有声。周肇仁感动得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连声说:行善自有好报。
在周肇仁的陪同下,赖云英回到了故乡,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凤岗。为了不给家乡人添麻烦,赖云英与周肇仁商量好,绝不透露自己真实身份。
“如果要填写捐赠资料,怎么填?”熟悉这方面工作的周肇仁问道。
“我姐夫姓陈,陈姓是一个大姓,就写陈小姐罢了。”赖云英格格地笑着。
这是一个星期六。学校的领导正在商量工作。周肇仁匆匆地提了装着10 万大钞的袋子郑重其事地放在办公台上,说:这是一个华侨托我捐赠给你们学校的,请你们过目一下。
“是谁这么大方?”
“是谁?”
学校的领导看着放在台上的10 万大钞,都惊呆了,但他们心里亮堂着——这是热爱教育事业的热心人士的心血。但这个热心人士又是谁呢?
周肇仁到学校办理捐赠手续的当儿,头戴一顶大草帽、戴着一幅宽边眼镜的赖云英却躲在车里,一直在想着“陈小姐”三个字,想着自己报效家乡的夙愿。
几番与华侨中学的负责人接触,当她得知学校正在为图书馆无书无场地而发愁时,通过周肇仁的牵线,赖云英爽快地答应要为该校建一所具有高标准的图书馆,并添置相应的图书。由她捐资近30 万元并由她参与设计的华侨中学陈小姐英明图书馆(后改名为英明图书馆)全面竣工了。华侨中学的学子们终于能在自己的校园里读到课外图书,读着一个海外游子的心。
而这个捐款筹建设图书馆不留真实姓名的陈小姐,也一直成为一个“谜”。
逐浪的“伟丈夫”
马来西亚地广人稀,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林木茂盛植被繁茂,既有清新的海风又有多氧的森林,是过番者的“天堂”。赖云英的父亲赖炳记婚后不久便随过番的乡亲来到马来西亚山打根,开始了他乡打拼之旅。他从帮别人割橡胶砍蕉林开始,一路进发,到承包香蕉林,办椰子油厂,打出了属于自己的天下。赖云英和兄弟们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做起生意,全家同心协力打造赖氏在山打根的生意王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赖氏家庭生意的日益发展。
蛟龙腾飞需要大海和天空。赖云英知道靠那些天然的资源只能为赖氏生意起步,如果要发展,必须走出去,去香港这样更大的市场里闯一闯。
对,是闯。这个娇小的女子,一个“闯”字,让她辗转香港,成就了未来。
那是1958 年,21岁的赖云英与二哥赖福金一起离开了碧海蓝天的马来西亚山打根,来到了大都市香港,开始了她传奇的创业生涯。
每个人都有梦想。在芸芸从生中,有九天揽月的梦想者,有主宰世界的霸权梦家,当然更多的人会有着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梦想。赖云英的梦想,就是要在香港这个大都市里闯出一片天地,做商界的伟丈夫。香港,国际大都市,在当时航天、公路、铁路不发达的时候,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贸易港的优惠条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船只,从而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其时,香港正处在工业化转型中,远洋运输是香港的短板。两年时间,赖云英一边养病,一边进行考察,她以观光者的身份游览了这个城市。去太平山坐山顶缆车,鸟瞰维多利亚港;去维多利亚港看大海,看来往穿梭的船只。船的概念,再次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脑海里——凤岗儿女的航海梦在她的脑海里勾勒而来。她决定到大海里开辟赖氏的新天地。她说服了打算搞房地产的哥哥,开办船务公司,这家名叫“港婆船务公司”在维多利亚港湾升起了船帆。公司办公地址在香港最著名的中环国际大厦8 楼挂牌。
港,香港;婆,婆罗洲。
驾驭大海一直以来是男人事。而自称小女人的赖云英,从东莞到马来西亚,从马来西亚到香港,干起航海这个大丈夫的行业,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她深深地知道,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走差异化道路,才可以将企业引向深远。“港婆船务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入了英国劳氏船级社协会。这间协会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一个船级社,是国际公认的船舶界权威认证机构,主要从事有关船舶标准制定与出版,进行船舶检验,检定船能,公布造船规则等。港婆船务公司加入了英国劳氏船级社协会,按英国劳氏船级社顶级造船标准,请顶级的工程师,做顶级的船,港婆船务公司迈出了坚信踏实的第一步。我们做小的,不是说做小船,而是说运输从零单开始,这些零单是船王包玉刚、董浩云无暇顾上的。我们港婆船务公司的船陆续下水了,最大的一艘数万吨的船,命名为金英号,也就是取我哥和我的名字。我们在日本陆续为港婆船务公司10 艘船下水剪彩。”赖云英仿佛回到当年那个风起云涌的日子。
航运的风险和风浪时时存在,假如没有气吞山河、笑傲中流的勇气和耐力,恐怕很难干出成绩来,甚至破产,黯然离开这个行业。做事向来认真、执着的赖云英,在航运中很快跑出了名堂,港婆船务公司发展比想象的还要顺利。并和一代船王包玉刚、董浩云等人成为好朋友,在他们的支持下,大获成功。尤其是港婆船务公司主持举办的英国劳氏船级社东南亚的年会,让船王包玉刚等船界老大们刮目相看。
人生就这么奇妙,也许今天是彼此的敌人,明天可能就是并肩战斗甚至一生相助的战友和同仁。包玉刚面对着这样一个敢于闯世界的小女子,打心眼佩服起来。年会结束后,包先生紧紧地握着赖云英这个客家小妹的手说:“这是多年来开得最成功最好的一次年会。”
这不仅是对年会的肯定,更是对赖云英及“港婆船务”的肯定。这次年会也让赖云英与包玉刚等船务巨头们拉近了跟离,从此,他们竟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生意上的好伙伴。
赖云英在航海事业上,走蛟龙、挟风雨,很快在行业里拔萃。由于身体原因,赖云英毅然放弃了如火如荼的船务生意,准备休整一段时间。
如果说勇于付出是一种美德,那么敢于放弃应该是一种境界。1980年,43岁的赖云英以及他经营的港婆船务正处于黄金阶段,而一切将从零开始。
那一年,香港股市发生有史以来的一场革命。当年6 月,香港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战,赖云英的好友包玉刚与当时最大的英资财团——怡和旗下的置地公司展开九龙仓股权的争夺战,最终以包玉刚用每股105 港元增购股份而胜利告终。受此刺激,香港股市在当月重新冲破1000 点。至1981 年7 月17 日,恒生指数经过6 年的辗转后终于以1810.20 点刷新8 年前创下的1774.96 点的历史纪录。当年香港股市总成交额首次突破1000 亿港元。
受包玉刚的影响,赖云英也在这时踏进了诡谲难测的股海。
赖云英在股海一路高歌,踏浪而行,成为汇丰银行一个不小的股东。
乐善好施的“慈善家”
如果说,赖云英在1986 年6 月以“ 陈小姐”的名义捐建华侨中学图书馆,是一个身居他乡心念故土的简朴情怀、是最本质的善良之心的话,那么在后来成立英明基金会,将多年的搏击商海的经验用在报效家国的乐善事业上,则就是一个乐善好施者的人生佳话。
1990 年,赖云英第一次正式踏上回家探访的路。看着家乡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她笑了。但望着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教育、医疗的基础设施, 她又陷入了沉思。
此时的凤岗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医疗设施远远跟不上形势,成立一个医疗基金会,使之病有所医,减轻外来人口困难家庭的负担,她在思考着另一个更大计划。用一种最质朴的思维,进入了这一最澄清的思考。她决定发起成立凤岗英明教育基金会和凤岗英明医疗基金会,分别投资100 多万元,在凤岗修建厂房,为这两个基金会筹集资金,并宣布将两处物业所收的租金作为该项资金,资助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医疗事业。考虑到凤岗华侨医院设备不够完善,尤其是连一台救护车都没有,便立即让人从香港购得一台当时最先进的救护车赠送给凤岗华侨医院。
“成立教育基金后,我想应该成立一个医疗基金,但那时我还有其他开支,根本抽不出钱来,怎么办?我不能顾此失彼,于是我将香港黄金地段的物业卖掉,拿出100 万,像筹建教育基金会一样同样在东深公路塘沥段建设一座工业园,作为医疗基金之用。”似乎这是一个远去的故事,赖云英轻描淡写地谈到筹建医疗基金的情怀。
一个偶尔的机会,我查看到关于赖云英捐款的资料,上面很清楚地记载着赖云英为家乡建设所倾尽全力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她为社会捐赠累计达3000 多万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据,这完全是一个游子对家乡的大爱。
“随风片叶乡心动。”如果说赖云英小姐对家乡东莞的爱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是一种原始的质朴的爱的话,那么她情系革命老区,将热血化作燎原的星火,则是她大写的情爱。
1996 年1 月,香港中国星火基金会成立。这个以“星星火苗,烘烘温情”为理念的香港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民间组织,以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为贫困地区捐建了近60 所学校。而在这个组织承担举足轻重之职的四名永远名誉会长中,有一位看似娇小的女人,那就是赖云英小姐。
在民间组织承担职务,特别是像这样的慈善机构,不仅没有分文报酬,更要身体力行,花去更多的时间去召集各种会议,组织会员考察,带头出资捐助创办公益事业。赖云英这个娇小女 人,又一次让五尺男人折服,显示一个东莞儿女 的大丈夫气概。出任永远名誉会长时,她就率先捐资100万港元,用于该基金会作为活动的启动 资金,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始终起一个带动作 用。她分别在河北、贵州等地捐建了十间命名为 英华的小学。英华,多么富有诗意的字眼啊!这 不仅仅取了赖云英姓名后一个字“英”,更主要 的是表达了她为报效祖国培育英才,振兴中华倾尽全力的愿望。
2001年,我任职《东莞乡情》杂志,多次随访赖云英小姐。记得在2001年在她刚刚落成的位于东城的家中,赖云英给我一摞照片里,我 一眼就搜索到了位于贵州黔南台江县苗乡的英华第六小学,那些穿着民族装的小学生与出席落成典礼的代表合影,照片很小,可是我从孩子们欣喜的脸上,看到了他们的未来。赖云英很赞同我的看法,她还指着一张照片说,在河北的几间“英华小学”是她在北京治病期,国务院有关领导促成创办的。那年,赖云英因病到北京住院,在住院期间,她听说地处河北的丰宁是革命老区,经济比较落后,于是她便萌发了在这里办希望小学的愿望,当她将这一想法说出,就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重视,并亲自为她考察物色地点。一向以大丈夫气概自居的赖云英说干就干,在治病期间就着手了这项工作。
“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赖云英自小亦是颇受苦难,幼儿时就患有腿疾,在两岁时都不能正常走路,家庭贫穷无钱医治。 望着心肝的女儿,无奈的父母含着泪水准备将她抛弃,当看着她那大大的眼睛时,一时惊惑,连忙带回家中。饱尝过因贫穷而流离失所、无钱治病的痛苦,赖云英在成长的道路上就多了一份爱心,她不时说,“只要我有100元钱,我就会捐出 99元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谋福。”我想加入 中国星火基金会也许这就是她乐善好施的基因所在吧。
“星火基金会成立,可谓生逢其时,当年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贫困年’,后来中国政府又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号召各级 政府妥善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创全社会扶贫开发新局面。星火基金会全体同仁坚信星火可燎原,纷纷投身于匡教兴学之中,已取得显著成绩。”让多少个失学儿童走上课堂,多少个家 庭走上富裕之路甚至是小康之路,中国星火基金会的功德是难以统计的。赖云英以及像赖云英一样敢写大爱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大写情爱续写了人类的历史,书写了一段无私的爱的奉献。行善之路,一路奔波,她的足迹遍及广西、贵州、河北、广东……
有诗赞曰: 赤子真诚爱国家,情牵乡梓殊可嘉; 侨中校舍留身影,医院庭前栽桂花。
2010 年,她作为唯一东莞籍代表获评“2010 南方 •华人慈善盛典十大慈善人物”。
2010 年 12 月 3 日,《南方日报》在“善泽南粤侨爱中华”的大篇幅报道中,赖云英的慈善 感言只有简单的四个字:行善最乐。
2016 年 3 月 21 日,这位勇闯南洋的巾帼华侨因病逝世,享年 79 岁,用了她 79 年的年华, 诠释了这个从小女子到慈善家人生格言——行善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