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刊名称:《潇湘文化研究》
辑刊期数:第二辑
编纂机构:《潇湘文化研究》编委会
出版单位:中国华侨出版社
发行单位:当当、京东、淘宝、新华书店
投稿邮箱:410224052@qq.com
【主编简介】
罗建云,任东莞市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东莞市比比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潇湘文化研究》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民进全国新闻宣传特约通讯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出版传媒委员会副主任;主编《全国原创散文优秀作品选》(第一辑)、出版散文集《人生四十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和《阳光灿烂的日子》(新华出版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工人日报》《中国新闻》《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日本言语文化研究》《西非华文报》《综合新闻》(美国)等国内外数百种报刊公开发表文章约50万字。
【开卷有益】
文化究竟指什么?
文/罗建云
从事编辑工作已经 18 年,这些年来,我无数次思考一个问题:文化究竟指什么?照理说,天天与书刊打交道,弄懂这个问题易如反掌。只是,在这 18 年时间里,越是思考,越是迷茫。
寻根问祖,先找“文”字的起源。“ ”乃象形字,甲骨文中像一个站立的人,胸前刺有花纹。《甲骨文字典》说:“象正立之人形,胸部有刻画之纹饰,故以文身之纹为文。”《周易·系辞下》称:“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给“文”下定义:“错画也,象交文。” 《说文句读》亦说:“错者,交错也。错而画之,乃成文也。”由此不难看出文与人相关,是象形字,错画、象交之意,与今天所说的文字、文化没有直接关系。但《左传·昭公元年》说:“于文,皿虫为蛊。”注解:“文,字也。”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文”指文字,已成社会共识。或者说“文”终于登入大雅之堂,引领风骚。至于“文”引申为文书典籍,据《尚书序》记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也就是说,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哪怕从传说中的伏羲氏开始计算,文书、典籍存在时间也就 7000—10000 年。
“”,会意字,左边像朝左侧立之人,右边像头朝下、脚朝上、倒立之人。由此可见,“化”由二人衍化而来,一正一倒,表示变化。故“化”的本义为改变、变革。据《周易·乾》记载:“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说文解字》亦载:“化,教行也。”《荀子·不苟》亦云:“神则能化矣。”由此可见,化可引申为教化、教行、迁善等意。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改变、变革”之意。千古奇书《周易·贲卦》中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时的“化”已经进入哲学高度,以天象有“文”可循,比拟人伦亦有“文”可循,观察此“人文”,用以“教化”世人,便可成就治国平天下之大业。这便是“人文化成”,是一种区别于“神文”和“人文”的伟大创造,“化”字精义蕴于其间,表现“化”意的美妙绝伦。
“文”与“化”从文字起源看,是独立出现且各有其意的。具有无限想象力的华夏儿女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自然会对文字进行组合,出现不同的词语,表达不同的意思,解读不同的内容。到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论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时,终于有了独立的“文化”一词。只是,“文化”一词是否为刘向创造?我想未必。应是当时社会已经广泛使用“文化”一词,刘向在著书立说时便收集、采纳“文化”一词,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当然,也为我们文化溯源提供了依据与出处。这便是文字的魅力,这便是文化的魅力。
其实,刘向的观点在晋代束晳的《补亡诗六首·由仪》中提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书》载:“裁之以武风,绥之以文化。”《旧唐书》说:“乃武乃文,文化武功。”说明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历代史书将武力与“文化”对照使用,体现“文治武功”的儒家思想。直到此时,“文化”意为“以文来教化”:小言之,让老百姓听话;大言之,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像古代的礼乐制度、三纲五常,现代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其实都是文化的具体表现。
放眼全球,外国人如何解读文化呢?同样是文字起源,英文和法文 Culture 的词源是拉丁文 Cultura,原为动词,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注意、敬神等义,以物质生产为主,略涉精神生活,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称之为文化。如果比较,我们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不同样具有这些文化内涵吗?所以,人类早期对文化的定义都很简单。只是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统治需要,必须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从而有后来的复杂且繁多的文化内涵。
德国文艺理论家冯·赫尔德提到复数的 Culture:“各种不同国家、时期的特殊与不同的文化,而且是一个国家内部社会经济团体的特殊与不同的文化。”这种内涵在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广为流行。它被用来强调国家的文化与传统的文化(包括民间文化的新概念)。它后来被用来批判新兴的文明。与我们国家封建王朝的文化理论进行比较,其实也是异曲同工。广义而言,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必须有制度、规定来约束老百姓,约定俗成,共同遵守。毕竟,相较于冷兵器而言,以文化人则显得文明许多。
严格意义上讲,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想对文化进行定义,而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笔者在查找资料时,发现谷楠的《文化解》有些意思,其在文中写道:“天地成,形色生。前人有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说,然天地胡为而成,形色胡为而生,无以解之,解之曰:天然之理。草木何以生而不动,风云何以动而无生,禽何以飞,兽何以走,皆曰天然。凡无为而然者曰天然。天然物体之中,有无机,有有机。有机物体之中有人焉,嫌天然之太简,变羽毛为衣裳,化巢穴为宫室,因以自诩为万物之灵。灵化既深,背天然也愈甚。凡人所作,皆以为灵,遂名之曰文化。”其实,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凡人所作,皆以为灵,遂名之曰文化。”除了国家层面的规章制度、法令法规,包括我们老百姓的言行举止,其实皆是文化。从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皆是文化。不要以为那只是人的需求,其实是文化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诸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是其人身上及当时社会的文化表现。纵使千年过去,辗转到今天,依旧有庞大的群众基础。
追古问今,文化究竟指什么呢?思前想后,如果真要定义,笔者还是比较认同《社会学简明辞典》的定义:从广义来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当然,同一事物或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专业会有不同的认知,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此乃天下文化之大同。
【辑刊目录】
◎ 潇湘论坛
舜文化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影响与传承(文|王 亮)
“三湘”辨异(文|陈仲庚)
潇湘意象的文化渊源与现代意义——潇湘意象与林黛玉人物形象关联研究(文|田小兵)
◎ 文史探赜
顺治、康熙时期小品文中的文人趣味探讨——以张潮《幽梦影》为例(文|何颢羽 陈思悦)
晚清贵族世家的历史倒影——论《采桑子》《状元媒》的三重解构叙事(文|罗小亨)
音乐家青主翻译钩沉(文|马若飞 谢灿琛)
◎ 文艺新论
有别于世界的空间——韦斯特法尔“地理批评”的新拓展(文|黄思怡)
王阳明“知行合一”文化思想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文|韩治国)
浅析王阳明心学的和合意识——读《君子亭记》(文|王江水)
新时代青少年戏曲传承的意义、困境与路径研究(文|叶建波)
◎ 文博经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公共图书馆职能研究——以衡阳市图书馆为例(文|周文婷)
五邑弦歌里的诗与远方——江门音乐作品赋能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文|任 玲)
从乔家大院看晋商的精神维度和精神路向——以山西祁县乔致庸家族为例(文|罗建云)
智能时代新闻纪录片的创新实践——以AIGC为十堰广播电视台武当文化类节目构建虚实相生的视听盛宴为例(文 | 朱 江 王天梅)
◎ 佳作赏析
《莺莺传》与《谈生》《驸马都尉》比较研究(文|曾敬宗 叶瑞怡)
《大地五部曲》的四个意识(文|简德彬 朱岚武)
纵横交贯 多体相兼——评曾海津的人物传记《归来的星光》(文|杨星丽)
《红楼梦》是一部维护伦理道德的劝书(文|范梦麟)
义烈无双 与珠同碎——试探《红楼梦》首席大丫鬟金鸳鸯(文|魏铭炼)
◎ 作品评论
《渔父》词调名与格律浅探(文|李 荣)
伦理的挣扎——浅析谢松良小说作品(文|李笙歌)
论银发写作特有的艺术风貌——以银发雕龙文集《晚霞》为例(文|周甲辰)
时空褶皱中的故园叙事——论郑芬芬诗歌的意象建构与精神返乡(文|姜宗福)
◎ 教坛新思
人工智能对人性系统的提升与挑战(文|赵周宽)
新时代高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进路(文|李 丹)
◎ 书画欣赏
种墨生香气自雅——评萧逸的笔墨修为与书法情怀(文|邓雄才)
亦庄亦谐 尽得风流——评肖振中的文人画创作(文|向水英)
居廉、居巢作品略观中国画写生变化(文|熊 曦)
【辑刊摘要】
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主要源泉,它以“孝悌”“德治”“和谐”等为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人格特征进行了深刻的刻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对舜文化进行现代价值转化的重要依据。近几年,全国各地纷纷将“舜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和城市治理中,形成了“德孝养成—文化身份—社区管理”的完整链条。
——舜文化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影响与传承(文|王 亮)
“三湘”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晋时期,这大致是因为这一时期正是湖南行政区域——湘州建制的稳定时期,自南朝宋初开始,以“三湘”一词代称湘州亦即后来的湖南,且在整个南朝时期已开始流行。自隋唐开始,便有人对“三湘”的指目进行解释,一直延续到当代,仍然是众说纷纭,歧义迭出。参照“三秦”“三晋”等词源,较为可靠的解释应该是基于湖南境内曾被划分为三大行政区域,如楚国在湖南境域内设置了洞庭、黔中和苍梧三郡;西汉初年设立了长沙国、零陵郡、武陵郡,同样是三个行政区域。之所以划分为三大行政区域,是因为湖南的地理环境可以划分为三大区块:湘西的武陵山系、湘南的南岭山系、湘北的洞庭湖平原。这才是“三湘”称谓的根本缘由,其他的任何“指目”,都不免有胶柱鼓瑟之嫌。
——“三湘”辨异(文|陈仲庚)
潇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之一。本文在对该意象溯源的基础上,深度揭示潇湘意象与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之间的深层联系,从而体现了曹雪芹高超的艺术手法。该手法继承创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香草美人”和悲剧美学传统,并对该传统进行了小说化、人物化的运用,从文化内涵、悲剧意蕴和艺术感染力等方面极大地深化了林黛玉的形象,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人物典型,也彰显了《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巅峰地位。
——潇湘意象的文化渊源与现代意义——潇湘意象与林黛玉人物形象关联研究(文|田小兵)
《幽梦影》一书以其丰富的内容与独特的形式为“文人趣味”的探究提供了可能。在格言体的个人书写中,张潮以诗意的笔触勾勒了别样的闲适之趣;而在其中穿插的文友品评里,文友们的言语交流与思想碰撞彰显了独特的“知”趣;个人与群体的言语在文本的广阔空间中得到呼应,“雅化俗常”的集体趣味得以凸显。究其原因,这些“文人趣味”既是历史背景与社会风貌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张潮身世背景与处世交游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借由笔墨,以张潮为代表的顺治、康熙时期文人在小品文中勾勒出当时士人共通的心境以及崭新生活的历史形貌,建构出自自洽的美学世界,映射了顺治、康熙时期文人群体的独特趣味。
——顺治、康熙时期小品文中的文人趣味探讨——以张潮《幽梦影》为例(文|何颢羽 陈思悦)
中国当代作家叶广芩是清室贵族叶赫那拉氏后裔,她以家族历史为描写对象,通过篇章名对叙事的寓言和反叛形成文本解构,通过叙事时间的交错构成时间解构,通过叙述者的缺席和叙事态度的在场形成视角解构。以《采桑子》为经,叙述皇城清室贵族世家在近代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衰颓;又以《状元媒》为纬,叙写了贵族与围绕其周围的普通人的共生关系及民间文化对贵族的重构。在宏观与微观的交织中,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最终完成对满族贵族文化的文学书写。
——晚清贵族世家的历史倒影——论《采桑子》《状元媒》的三重解构叙事(文|罗小亨)
音乐家青主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音乐、诗歌、童话、小说等领域的翻译成就斐然。本文基于他的翻译实践进行钩沉,涵盖他对德国文学作品和德国音乐作品的翻译。其译作既考虑到中国读者又保留原作精髓,影响力之大,堪称经典。青主的翻译实践呈现出与创作、志向以及音乐美学思想密切相关等特点,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音乐家青主翻译钩沉(文|马若飞 谢灿琛)
贝尔唐·韦斯特法尔的地理批评承接了M.H.艾布拉姆斯“世界”要素对外部现实的关切之情,把“空间”作为核心纽带来重塑文本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逻辑。凭借空时性、越界性和指涉性这些理论基础,地理批评把“世界”由静态的客体变成能动的生产场域,构建起“文本—空间”的双向互动模型,通过多焦点化、多感官与地理中心的研究方法,细致探究全球化语境下异质空间中的文化记忆与权力关系。地理批评具有动态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不但拓展了艾布拉姆斯理论的阐释范围,还给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
——有别于世界的空间——韦斯特法尔“地理批评”的新拓展(文|黄思怡)
王阳明“知行合一”文化思想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力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并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将这一思想融入校园教育教学及产教融合实践,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与校园文化水平,助力打造“职教出海”品牌。
——王阳明“知行合一”文化思想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文|韩治国)
王阳明《君子亭记》从“格竹子”到“致良知”,善以物事明理,倡导“知行合一”。“合”之含义乃心理矛盾内在“和合”,乃道德与行为的功夫本体 “和合”。《君子亭记》独具唯物辩证法的美学价值。
——浅析王阳明心学的和合意识——读《君子亭记》(文|王江水)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青少年参与戏曲传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能促进青少年个人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青少年戏曲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认知不足、传承体系不完善、传承人才匮乏等。本文结合东莞市道滘镇的青少年粤剧曲艺传承工作的开展情况,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困境,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路径,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教育体系、培养传承人才以及推动戏曲创新发展等,旨在为新时代青少年戏曲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新时代青少年戏曲传承的意义、困境与路径研究(文|叶建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衡阳市图书馆为例,深入探讨了公共图书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作用,并介绍了衡阳市图书馆在这方面的探索实践,最后对公共图书馆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职责,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公共图书馆职能研究——以衡阳市图书馆为例(文|周文婷)
当今在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音乐是流动的文化之一,是优秀的地域资源整合要素,本文通过对江门2023年和2025年推出的优秀作品《侨乡大地》《疍家姑娘》等作品的文本分析、案例追踪和数据研判,解构了音乐如何通过碉楼文化、非遗技艺、生态景观等方式将地域符号进行具象化。发现江门通过“文化基因解码—产业场景建构—数字生态赋能”的方式构建了“音乐+文旅+乡村”融合发展之路。除此之外,论文也指出应实现以内容创新破解同质化困局,以产业链延伸促进价值转化的创新理念为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再添一把火,用具有可复制性、可移植性的“江门经验”让观众认识到江门是音乐之城。
——五邑弦歌里的诗与远方——江门音乐作品赋能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文|任 玲)
2025年4月,在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召开前夕,笔者专程到山西祁县乔家大院考察,希望从乔家大院找到晋商的精神维度和精神路向。本文结合长篇小说《乔家大院》和同名电视连续剧及乔家大院公开展出的资料,从十个维度解读乔家的精神维度和精神路向,并追溯乔家后人现状,得出结论:“当历史的洪流来临时,急流勇退,方是上上之策。”由此可见晋商的智慧与胆识,可进,可退,可富,可贫,可荣,可耻,但必须保留“人脉”。
——从乔家大院看晋商的精神维度和精神路向——以山西祁县乔致庸家族为例(文|罗建云)
湖北十堰广播电视台坚定文化自信,开创武当文化类精品节目。本文以大型新闻系列纪录片《武当八百里》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地方媒体在推动文化自信的进程中,积极引入AIGC技术实现历史场景复原与虚拟交互的视听盛宴。该台紧扣战略定位、创新叙事表达、深化价值引领等维度的创作特色,通过分析纪录片的创新实践与时代价值,揭示其在传播地方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助力文旅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地方主流媒体挖掘武当文化、践行文化使命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智能时代新闻纪录片的创新实践——以AIGC为十堰广播电视台武当文化类节目构建虚实相生的视听盛宴为例(文|朱 江 王天梅)
元稹《莺莺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崔、张二人的爱情故事后经王实甫《西厢记》改编流传而家喻户晓,然而目前对《莺莺传》往前溯源的研究成果甚少,通过将《莺莺传》与《谈生》《驸马都尉》两篇志怪小说进行比较研究,从故事模式、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寻这些作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发现《莺莺传》的创作确实受到了《谈生》《驸马都尉》等志怪小说的影响,这为理解《莺莺传》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唐代传奇发展脉络的研究提供了思考方向。
——《莺莺传》与《谈生》《驸马都尉》比较研究(文|曾敬宗 叶瑞怡)
诗人罗长江的《大地五部曲》近六十万字,共五卷,由怀想一座村庄的美丽与沧桑(《大地苍黄》),还原一场昨天的战争与国家记忆(《大地气象》),见证一条老街的前尘与今生(《大地涅槃》),托出一群峰林的瑰丽与神秘(《大地芬芳》),聆听一曲“天地人鸟”的交响(《大地梦想》)构成。作品所展现的神话意识、自然意识、生命意识、自由意识,更是呈现出大地般的泥土感、厚实感、起伏感、宏阔感、美丽感和沧桑感。
——《大地五部曲》的四个意识(文|简德彬 朱岚武)
曾海津的人物传记《归来的星光》是一部有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好书。全书点线结合、时空交融地生动再现了谢志光这位杰出医学家的传奇一生,行文节奏张弛有度,结构丰满,使用小说、散文等兼体书写,丰富了传记语言的语义内涵和审美效果。这一切都源于作者恰当处理了历时态写作和共时态写作、历史事实与文学虚构、叙述和评论、历史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纵横交贯 多体相兼——评曾海津的人物传记《归来的星光》(文|杨星丽)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鉴赏因鉴赏者的主观意识不同而有明显的个人差异。就像明清第一大禁书《金瓶梅》,弄珠客评《金瓶梅》非“淫书”而是“戒书”。明清时期第一大奇书《红楼梦》,又属何书?是一部赞颂“三纲五常”、维护“伦理道德”的“劝书”,劝人行善积德。老祖宗贾母有怜贫惜老之德,贾政有忠君爱国之德,王夫人有严守家规之德,李纨有孝顺守节之德。贾赦、贾珍、薛蟠有悔过从善之德。
——《红楼梦》是一部维护伦理道德的劝书(文|范梦麟)
金鸳鸯是《红楼梦》中贾府中的家生子,地位低下,但她却以卓越的品格与能力成为贾母最倚重的首席丫鬟。她忠于职守,公正无私,兼具魄力与细腻,在强者面前人格独立,敢于反抗,而对弱者又能温柔体恤,推己及人。鸳鸯的人格如珠玉般高洁,而其命运又如珠玉般碎裂,这使其成为《红楼梦》中最动人的角色之一。
——义烈无双 与珠同碎——试探《红楼梦》首席大丫鬟金鸳鸯(文|魏铭炼)
本文针对《渔父》词调名与格律的混淆问题展开考辨,指出《渔父》与《渔歌子》为不同词调,因后世误植导致调名混用。通过梳理唐宋至明清的词谱文献,分析208首《渔父》词作,揭示其格律规律为四类句式组合(ABA、ABB、BAB、BAA),并批判传统词谱对《渔父》格律的误判。文章强调需结合音乐性与文字谱重新审视词体格律,为词调研究提供新视角。
——《渔父》词调名与格律浅探(文|李 荣)
谢松良的小说具有底层写作(民间写作)的基本特征、明显的先锋主义意识和现实主义色彩。这种原生态写作风格,让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其真实性源于作家的人生阅历,即作家作为在场者,在写作向度上自觉地思考、探索和突围。他的小说,善于用简洁的叙事手法,去审视社会底层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描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爱恨情仇。
——伦理的挣扎——浅析谢松良小说作品(文|李笙歌)
文集《晚霞》很好地体现了银发写作特有的艺术风貌。作者们叙真事,忆真人,说真话,以醇厚的真情实感吸引和感染读者;他们忆往昔,话当年,志在为社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们注重凝聚生命智慧,字里行间常蕴含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与思考者的智慧火花。作者们还注重构建恬静的艺术境界,作品总体呈现轻缓的自然韵律与舒雅的生命姿态,给人从容、平实、亲切的美感。
——论银发写作特有的艺术风貌——以银发雕龙文集《晚霞》为例(文|周甲辰)
诗人以五首组诗构建起立体的情感坐标系,在《陌上少年》《旧故里》《搁浅的夏天》《别来无恙》《归途》的互文性书写中,完成了一场从个体情感到文化乡愁的精神洄游,为楚地诗学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她认为文化记忆的传承都是时空折叠的产物,而真正的故园永远存在于记忆与想象的量子叠加态中,真正的归途,始于对文化基因的重新编程,她的归乡之路是一场跨越古典与现代的精神洄游。
——时空褶皱中的故园叙事——论郑芬芬诗歌的意象建构与精神返乡(文|姜宗福)
中国古典哲学家从道德出发以善恶规定人性;西方思想家则从认知出发以认识能力理解人性。在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挑战者出现之后,人类需要走出自我中心重新认识自我。“人性系统”是借鉴智能系统设计的人类自我认知的理论框架。在人类与人工智能广泛交互的“后人类世”,人工智能提升并挑战人性系统。人类与人工智能间既“承认”又“拒斥”的“主奴辩证法”,助推人类跨越“智人”与“智神”之间的过渡地带,完成人性系统的更新迭代。
——人工智能对人性系统的提升与挑战(文|赵周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教育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不仅有助于以文化思想引领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能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夯实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当前,青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教育机制存在系统性缺失与路径依赖;教师文化育人的能力与主体性意识尚显不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现代性语境之间的转化不够充分,难以有效回应时代要求。因此,应系统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着力打破路径依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其文化育人能力与自觉意识;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对接;并构建多方协同、联动支撑的长效保障机制,真正实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滋养时代新人。
——新时代高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进路(文|李 丹)
本文通过对萧逸的书法艺术分析,探讨当代书坛生态中的功利化、展览体制异化、头衔泡沫与江湖书法等乱象,揭示书法艺术“专业性”被异化为利益壁垒的现象。文章以萧逸为例,剖析其书法创作中“根植传统、守正创新”的特质:技法上融合魏晋笔法、严谨结字与传统章法,艺术传承中广涉历代名帖,创新上通过墨色对比与视觉张力实现碑帖融合;文化价值层面则体现为文人精神的当代诠释与雅俗共赏的审美定位。作者强调非职业书家群体对书法本质的坚守,指出书法应回归情感表达与人文深度,并预言AI时代将消解行业垄断,最终推动书法回归“人与文”的本质。
——种墨生香气自雅——评萧逸的笔墨修为与书法情怀(文|邓雄才)
文人画通过笔墨技法、空间构成与意境表达的有机统一,建构了创作者的精神栖居空间,是我国传统艺术体系中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审美范式结晶。从花鸟画、人物画、器物场景画三个维度分析肖振中老师的创作风格和特色。肖振中老师的创作题材、手法丰富,诗书画印四全其美,题跋妙趣横生且内涵丰富,技法简单明了但意境深远,创作不落窠臼,拓展了传统文人画的表现手段,实现了对文人精神的当代诠释。
——亦庄亦谐 尽得风流——评肖振中的文人画创作(文|向水英)
居廉、居巢是岭南绘画的重要开创者,他们师法恽寿平,重视写生,将宋代院体工整细致、富贵清妍的绘画风格和文人画的写意精神融为一体,呈现出淡然天真的笔墨逸趣。居廉、居巢的重要性不限于岭南画坛,他们对形与意有着深入精准的理解与表达,分析居廉、居巢作品的源流及创作理念,可以管窥中国画的写生观。中国画的写生重在写意,具有游目骋怀、游乎于心、以形写神、妙合自然的美学意义。
——居廉、居巢作品略观中国画写生变化(文|熊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