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健生
阜州村里住着一位名叫朱瘸子的男子。朱瘸子并非生来就瘸,幼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如同冬日里的寒风,悄然带走了他奔跑的自由。不幸的命运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成年后,朱瘸子选择性地找到了自己的“金饭碗”——制作竹枝扫把。
阜州村四周竹林环绕,为朱瘸子的手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每天清晨,光穿透薄雾,朱瘸子便拐进竹林深处,挑选那些韧性特强的竹枝,用长弯刀把它们钩下来。他的背影,在晨光中拉得很长,显得格外坚毅。
回到家中,朱瘸子的院子便成了他的工坊。他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细心地将竹枝裁剪好,再经过编织、捆绑,一把把结实耐用的竹枝扫把,便在他灵巧的双手下诞生了。这些扫把,不仅外观朴素大方,更重要的是,经得起风吹雨打,耐用程度远超市面上那些花哨的产品。
起初,村民们对朱瘸子的扫把也持过怀疑态度,毕竟他是个瘸子,能做出什么好东西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第一把扫把在村民家中服役数月仍完好无损时,口碑便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整个阜州村乃至周边村落。渐渐地,需要扫把的人们开始主动上门,有的甚至从几十里外的地方赶来,就为了买上一把“朱瘸子扫把”。
朱瘸子的院子里,从此便热闹非凡。每天,他都会迎来送往不少客人。这些客人,大多数是来买扫把的,极少数是因好奇慕名而来看热闹的。面对这些客人,朱瘸子总是笑眯眯的,用他那略带沙哑却充满温暖的声音,讲述着每一把扫把背后的故事。
日子久了,朱瘸子成了阜州村的名人。最为有趣的是,每年中秋佳节,朱瘸子都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扫把节”。在这一天,他不仅免费赠送扫把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还会邀请村民们一起动手制作扫把,享受劳动的乐趣。大家围坐在一起,笑声、谈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朱瘸子的生活,就这样在竹枝与笑声中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让阜州村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爱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