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步,至今三十余年,大致经历了从举旗起步到法律地位确认(1980—1998)、从规模扩张到发展方向定位(1999—2005)、从示范引领到全面质量提升(2006—2016)等阶段,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改善民生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纪之交,伴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批行业主管的高职院校相继移交地方政府主管,成为一道改革发展的靓丽风景线。这类高职院校如何发挥行业底蕴深厚等先天优势,抓住地方政府重视支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双重机遇,产教融合、快速对接,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新命题。
行业高职院校是我国特定时代的产物 , 此类学校大多是由原行业部委主管或大型企业兴办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行业高职院校在本行业发展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换代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据统计 , 目前我国行业、企业兴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占高职学校总数的 24%, 行业高职院校在经济发展、行业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已发挥了而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在谈到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时所说 :“实实在在地办 , 还是要依靠行业。
行业办高职最易办出特色 , 原因是行业最了解企业的需要。”
尽管我国行业高职院校一直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 但其面临的困境也不可忽视:在国企改革过程中 , 随着“企社分开、主辅分离”, 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面临一系列困难,如企办院校具有公益性质 , 但其作为职教组织的法律地位得不到认可 , 学校性质难以界定 , 导致其既不能享受到公办院校的政策 , 也享受不到民办院校的政策 , 处于政策夹缝中 , 给其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困难 , 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也逐渐疏远。
强势资金投入,或者是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或者是院校主管部门的强力推行和大力支持。
有些模式是难以在其他高职院校复制的。从整体上看 , 校企合作目前处于由初级层次向中级层次过渡的阶段 , 现有的合作仍以员工培训、学生企业实习、实习基地提供等合作为主。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 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因此 , 非常有必要在分析现有较为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 , 进一步探讨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解决路径。
当前,中国面临三大转型:就工业化形态而言,正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就经济形态而言,正从原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就社会形态而言,正由原来的封闭社会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转型。为此,转型期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制度呈现“真空现象”,表现为:企业主体让位于学校,学校与企业还未形成合力,劳动准入制度不健全,行业的责任与义务界定不清。因此,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无论是研究水平或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众多的研究者单纯从学校 ( 教育结构 ) 出发,希望或要求企业来主动合作;研究的内容过于宏观和泛化,一般性研究胜于具体、特殊研究。此外,对校企合作现实问题研究的视角呈现出几种弊端,其一,就事论事对实训岗位、课程与教学、教师培养、就业岗位等问题,忽视整体的整合,特别是职业能力建设方面的整体缺失。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其体系包括职业分类与职业 ( 技能 ) 标准、职业培训 ( 胜任力培训、转岗培训、晋升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等)、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表彰。
其二,盲目设置专业,行为短视,追求所谓热门专业,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失衡预警机制缺乏。具体表现为专业同质化,导致就业质量不高,学非所用与教育浪费并存,结构性失业日趋严重。其三,在强调校企合作重要性的同时,漠视企业或学校的利益。物理学上有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的常识,还有能量守恒定律,看来在职业教育领域同样适用。 漠视别人利益的结果是自身的利益同样被漠视,因而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难以持续。最后,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激励机制,无论是对企业或是对职业院校而言,仅仅停留在强调校企合作重要性的一般理解,未能从校企合作持续性的视角关注激励机制和方式研究。校企合作的机制行为主要包括四种激励方式:显性激励、隐性激励、监督激励和内 在激励。
因此,无论从行业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还是从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研究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后记
本人 2007 年 7 月由华南师范大学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入职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04 年 9 月由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移交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学院当时正如火如荼地准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我先任教于经济管理系法律教研室,后因工作需要调入学院评建办工作,2009 年 6 月调任院长办公室任副主任。学院 2009 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0 年成功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5 年通过验收,跻身全国高职院校 200 强;2016 年立项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实现了从计划依赖到市场进取,从封闭守旧到开放创新,从行业主管到政府举办的转制转型。
本人见证了广州铁职院人拼搏进取的心路历程和学院转制发展的酸甜苦辣。由于工作需要,本人对广州铁职院这类由行业移交地方举办的高职院校的历史、现状、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进行了一些思考,形成了一些文字,完成了几个课题,发表了几篇文章。
本书是工作中点点滴滴思考的提炼和汇集。
本书撰写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个人成长离不开单位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关心,离不开朋友的相助,更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我首先要感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她给了我成长的舞台;感谢学院现任党委书记雷忠良博士、院长景广军博士、副院长马仁听教授等领导,以及学院退休领导,特别是原院长刘国生教授给予本人工作的关心和支 持;感谢院长办公室全体同仁的相依相助。
感谢妻子刘波女士对我工作、生活的鼎力支持;感谢岳父岳母照料我的家庭生活;感谢兄长、姐姐们对我学习的倾力支持,使我在年幼之时痛失双亲后能读完初中、高中,并考入大学;感谢潇湘文化的罗建云总经理,天津人民出版社的陈烨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的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