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换种方式活着
——写在《潇湘文化研究》出版之际
文|罗建云
【主编简介】罗建云,男,1975年生于湖南隆回,现任东莞市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东莞市比比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潇湘文化研究》主编,兼任民进全国新闻宣传特约通讯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出版传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工人日 报》《 中 国 新闻》《北京晚报》《日本言语文化研究》等海内外上百种报刊发表文章约 40 万字,出版散文集《人生四十年》和《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春三月,我突然收到好友的微信,她很生气地说:“为什么还邮寄《潇湘文化》给我,让我白白浪费了几十块钱的丰巢管理费……”
好友真是好友,不是江湖上那种酒肉朋友,认识已经十七年。以前,一起聊天,一起小聚,甚至还聊理想与情怀。她以前主编机关刊物,我主编《潇湘文化》读物,因为共同的理想、爱好,我们联系颇多。
只是,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经十七年,她主编的机关刊物早已被新媒体取代,而我主编的《潇湘文化》读物犹存。没想到的是,我们是好友,她发给我的信息竟然充满“火药味”,彼此之间似乎没有友谊与情感,像是我冒犯了她的人格与尊严。
我想,不就是几十块钱的丰巢管理费吗?打个电话或微信留言给我,以后不再邮寄《潇湘文化》就得了,何必大动肝火?当我与太太聊到此事,可能是女人更懂女人,她说,不是几十块钱的事,是她感觉自己的私生活被打扰,时间久了,让人心烦。
我茅塞顿开,方知这个世界一厢情愿“学雷锋”“做好事”也会有人烦。何况,我办企业读物,觉得自己在传播文化,别人未必认同,反而觉得我一次又一次将广告强塞进她的大脑,久而久之,心生厌恶,收到充满“火药味”的信息也不足为奇。
既然企业读物遇到“瓶颈”,我该如何突围呢?
有人建议不要出版。讲句心里话,我从未想过不要出版,总觉得《潇湘文化》是自己的小孩,需要慢慢培养,用心经营,用时间与情怀将其塑造成不老的神话。只是,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网络、视频及新媒体蚕食纸质读物的受众,还会有多少人认真阅读《潇湘文化》呢?让我迷茫,让我惆怅。遥望苍穹,敢问路在何方?
之所以将《潇湘文化》改成《潇湘文化研究》,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不想将“潇湘文化”这个文化符号摒弃,保持“潇湘文化”四字,就是保持其生命的活力;二是与时俱进,将企业读物升格为学术著作,为高端读者、作者服务,有利于《潇湘文化》生命的延伸。简单点讲,就是换一种方式活着,不要让大家觉得《潇湘文化》消失了,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转型升级,变成《潇湘文化研究》了。学术虽然小众,但通过与知网等数据库合作,可以将《潇湘文化研究》承载的内容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喜欢“潇湘文化”“传统文化”“文化研究”的人关注《潇湘文化研究》,其影响远比我们盲目邮寄要好。
当然,自此,《潇湘文化研究》也不再随便赠送,只有通过当当、京东、知网等平台选购,才可以看到《潇湘文化研究》的芳容。袁枚曾言:“书非借不能读也。”其实,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书非买不能读也”。既然如此,我就改变一种策略,让有需要的人去购买,让没需要的人不被打扰。
将《潇湘文化》改成《潇湘文化研究》远比我想象的困难,组稿,选稿,审稿,编排,确实费了不少心思。有些稿件很专业,编辑老师很难独自完成编校工作,不得不外请专业老师协助编审。当然,纵使如此战战兢兢、如此小心翼翼,依旧不排除有错谬出现,希望读者发现时第一时间告诉我们,我们将建立错误资料库,在后续编校《潇湘文化研究》时,力争避免同样的错误重复发生。
《潇湘文化研究》(第一辑)收录了《论蚩尤及其部落融合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贡献》《从甲骨文的进化史证夏朝的兴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动物造型青瓷艺术探究》《从容庚与张荫麟比较研究探析家庭和性格对学术生活的影响》等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文章,就想让作者、读者知道《潇湘文化研究》喜欢哪方面的学术文章。简言之,《潇湘文化研究》偏爱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涉及文艺、文学、文史、文教、文博等领域,不看作者名气,不问作者出处,只看作品质量,期望《潇湘文化研究》成为学术殿堂的一股清流,让人喜爱。
另外,想跟读者解释一下,《潇湘文化研究》(第一辑)收录了《棱镜叙事与精神考古 —— 论罗建云的儒商写作范式》《励志·情怀·本色 —— 散文集〈阳光灿烂的日子〉赏读》两篇文章,作为主编,本应避嫌,只是为了让大家更了解我,从而收录,期望海涵。
商海沉浮十八载,经历无数风吹雨打,深感生存不易。只是,为了理想与情怀,再苦再难,依旧砥砺前行。
借此机会感谢我的好友,没有那充满“火药味”的信息,我不可能出版《潇湘文化研究》,学术的殿堂也许少了一种别样的声音。
【目录】
◎ 潇湘论坛
论蚩尤及其部落融合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贡献/文|潘雁飞
资水淘金兼谈鄂君启节“澬”/文|贺树源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再探 /文|易立军
◎ 文史探赜
从甲骨文的进化史证夏朝的兴亡/文|姜宗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动物造型青瓷艺术探究/文|赵梦蝶
从容庚与张荫麟比较研究探析家庭和性格对学术生活的影响/文|沈明涛
从“管民”到“安民”——论东莞得名的真相及其他/文|袁敦卫
正统之辨与道德形塑——《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意识形态流变研究/文|刘 勇
老子的智慧 思想的喜马拉雅/文|侯慧章
◎ 文艺新论
黄土塬上的新生——论《武争争》中的扶贫叙事、纪实精神与秦地风俗/文|杨 烨
周作人作品的“言志”与“载道”研究——以《苍蝇》为例/文|王爱璋
AI 时代的图书:技术理念和技术前景/文|赵 新 覃杨睿 李纬祁
“现场把控能力”是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技能/文|李万昌
◎ 作品评论
一部独具匠心的“人物志”——读张在军《聂绀弩的朋友圈》/ 文|陈南先
空间与时间双重作用下的京韵童书——浅析儿童文学创作新人、八旬学者何大齐作品/文|李峥嵘
感受生命的温度与历史的脉动——读咏慷的长篇小说《青铜镜》/文|丰 荟
文章自在写故乡—— 评散文集《故乡的云朵》/文|王龙琪
一串真善美的牧歌,一场才情趣的花雨/文|熊荟蓉
◎ 教坛新思
袁吉六育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文|刘运喜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的非遗实践研究/文|刘 洁 刘 聪
◎ 佳作赏析
长篇小说《河山传》的饮食描写/文|沈伟东
从《孔雀东南飞》到《红楼梦》——试析中国传统道德中孝与女子“三从”的冲突与调和/文|姚 诚
棱镜叙事与精神考古——论罗建云的儒商写作范式/文|曾海津
励志·情怀·本色——散文集《阳光灿烂的日子》赏读/文|罗长江
武冈城墙,千年青石中的低语/文|熊 烨
◎ 征稿启事
《潇湘文化研究》系学术辑刊,由《潇湘文化研究》编委会主办、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录,面向海内外公开传播。如果您有文学、文艺、文史、文博、文教类的学术论文(不要教案),欢迎赐稿。来稿要求原创、首发、独家,不可AI写作,偏爱对地域文化的研究,4000-10000字,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论文编写规则》的写作要求,有题名、作者简介(100字以内)、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5-7个)、引言、正文(需要有二级标题)、结论、参考文献等,不要致谢及附录。基于学术辑刊的行业规则与发行状况,如果采用,仅赠送一册样刊抵稿酬。投稿邮箱:410224052@qq.com详情请见:https://www.mybookcity.com/N_1585.html
【作品摘要】
依据古典文献、考古文物、口传历史、仪式与信仰之材料,排除其中的神话思维、变异思维,从历史角度去认识蚩尤及其部落。可以发现蚩尤及其部落在经过涿鹿之战后,是上古社会九州大地上活动区域最广,与各族群或部落集团交往交流交融最为广泛深入的一个部落集团,他们或融入华夏、三苗,或包容土著族群,在促进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厥功至伟,表现为推动部落联盟与文明交流、科技与文化创新、法律与宗教建设、促进民族融合与多民族的和谐发展四大贡献。
——论蚩尤及其部落融合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贡献(文|潘雁飞)
雪峰山脉是富金之地, 这里记载的淘金历史从先秦开始,一直绵延不断。鄂君启节铭文中的“澬”字,无论字形还是读音都能与淘金挂钩,这应该不仅仅是巧合。淘金史不仅记载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也记录着文化的闪烁与传承。
——资水淘金兼谈鄂君启节“澬”(文|贺树源)
古本《竹书纪年》的“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引起诸多猜测,尤以日食说为盛,而日食说存在致命缺陷。本文根据历史上天裂、天剑等天象,结合极光的特征及极光观测者的实录,判断“天再旦”是强极光现象。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再探(文|易立军)
本文将 8898 个甲骨文样本全息解构,极简剥离出 8 个象形表义叙事字母(古华文),发现每个甲骨文不是单个的文字,而是由 8 个起源于公元前 12000—16000 年南方神农(炎帝)时期的象形表义叙事字母通过排列组合叙事形成、兼顾象形的语言结构,一个字记录了一段历史。
——从甲骨文的进化史证夏朝的兴亡(文|姜宗福)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同时是大融合、大发展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迎来了越窑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时期越窑青瓷的繁荣。这个阶段,我国瓷器发展以动物造型的青瓷为主流形式,不仅融合社会民俗、宗教信仰以及传统文化,更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魏晋人的审美风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动物造型青瓷艺术探究(文|赵梦蝶)
容庚和张荫麟都是 20 世纪初从东莞走出的在近代史上有影响力的学人,他们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但之后由于个人性格、家庭背景的不同和情感生活的选择差异,导致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学术生涯迥然相异,一个著作等身,一个英年早逝。本文在现有史料基础上综合整理,归纳出社会环境、家族传统、个人性格以及情感生活是综合影响学者学术成就高下以及学术生涯长短的主要原因。
——从容庚与张荫麟比较研究探析家庭和性格对学术生活的影响(文|沈明涛)
关于东莞之得名,历来有“莞盐”“莞草”“侨置郡”三种说法。本文认为,“东莞”之“莞”,音义先得于“盐”(盐官),而后得于“草”(莞草),单一的“莞盐”或“莞草”说都不足以说明东莞一名的由来。《东莞张氏如见堂族谱》记载:“(东莞)以盐官莞榷而得名,当取‘莞簟安民’之义。”生动反映了东莞先民从盐官“管民”向莞簟“安民”的观念转变。
——从“管民”到“安民”(文|袁敦卫)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成熟的古典小说,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 184 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近一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依据史实、演绎大义,叙事中融入创作者个人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本文将通过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过程、思想实质和文本体现等进行梳理研讨,继而提出“拥刘反曹”思想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由此带来的思考。
——正统之辨与道德形塑(文|刘 勇)
老子的见识充满人生的大智慧,老子的思想具有难以超越的高度。聆听先哲的教诲,时时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本文由衷点赞,道生天地万物的世界观,“不言之教”的认识论,“无为”不妄为的治安策,空前绝后的“不上贤”,时空超导的契约论,这些关乎世界、关乎社会的真知灼见,堪称思想的喜马拉雅。眺望老子的伟大,高山仰止。
——老子的智慧 思想的喜马拉雅(文|侯慧章)
《武争争》的创作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与厚重的现实底色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成为兼具社会关怀与文学价值的代表篇目。《在关庄的日子里》以陕西铜川耀州区的关庄镇为背景,围绕张粉妮在丈夫去世后与武争争的婚恋情况以及二人各自的生命历程,勾勒出一幅脱贫攻坚基层实践与人性真善美交织的图景。
——黄土塬上的新生(文|杨 烨)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开创了以叙事抒情为主要特色的小品散文,《苍蝇》是其散文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小品文,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深刻体现了其“言志”与“载道”理论的交织与张力。本文通过分析《苍蝇》的文本内涵与创作背景,可以窥见周作人如何在个人情感表达与社会文化责任之间寻求平衡,揭示其在创作实践中如何在“言志”与“载道”之间取得辩证统一,进而理解其“言志”与“载道”散文理论的核心思想。
——周作人作品的“言志”与“载道”研究(文|王爱璋)
AI 时代的图书生产,体现为“融合出版”的形式,但是核心任务仍是图书知识的内容生产和出版传播问题。“融合出版”的全流程必须适应互联网以及 AI时代的智能特点,其中以“数据”的形式生产与传播,并保证数据信息的交换回流转换生长,将成为未来图书生产与传播的关键。将图书生产线打造成类似人工智能平台的微型“数据交换平台”,才是未来图书出版的可能出路。从国内外多年的“融合出版”探索来看,多侧重知识内容外在的呈现方式,而对结构化的“数据”元素生产重视不够。为此,当下需要改变陈旧的 PDF 转化检索文件的模式,从数据模态的最基本元素做起,需要对“内容数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地精细加工、转化与储存,为“数据交换平台”做好奠基工作。同时,在内容转换渠道方面,基于“融合出版”持续开发的可能性逐渐体现在全新技术模态的维护成本上,使用 NFC 芯片的低成本化和大量商用化,可以弥补使用二维码在安全性和保存上的缺陷。由此,可以对未来“融合出版”的技术前景作进一步研判。
——AI 时代的图书:技术理念和技术前景(文|赵 新 覃杨睿 李纬祁)
电视新闻的本质是“用视频讲故事”。它不同于过去的“心口相传”,也不同于用文字记录的纸媒操作方法,同时与使用音频记录为主的广播新闻也有明显区别。因此,在用视频讲故事时,首先要有视频思维,尊重视频记录、传播规律,而不是简单地将文字配上视频。在电视新闻记者的众多能力中,“现场把控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
——“现场把控能力”是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技能(文|李万昌)
《聂绀弩的朋友圈》系文史作家张在军的一部新著。聂绀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他在杂文、旧体诗创作和古典文学研究方面成就尤为卓著。该书介绍聂绀弩直接交往的 26 位朋友,如鲁迅、冯雪峰、邵荃麟、萧红、萧军、舒芜、黄苗子、黄永玉等,通过聂绀弩和他的朋友们的经历,折射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
——一部独具匠心的“人物志”(文|陈南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