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镇志、街志、村志是省志、市志、区县志三级综合志书的延伸,是记述镇街村历史、传承乡土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州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中村”不断转制为城市社区,组织编修镇志、街志、村志,及时记述镇、街、村的发展历程,对于抢救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凝聚人心、淳化民风、激发爱国爱乡情怀、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民。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要求“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做好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编纂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镇街村志编纂工作,2015年9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推动街镇村志编纂,2018年以前,历史文化名街、名镇、名村,中心镇以及面临拆迁的‘城中村’,要启动街、镇、村志编修工作”。经市政府同意,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在2017年启动3部名镇名街名村志编修试点的基础上,2018年6月印发《广州市名镇名街名村志编修工作方案》,启动全市名镇名街名村志丛书编修。同年8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把推进名镇名街名村志编修列为全市地方志系统进一步加快推进广州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广州市名镇名街名村志丛书以市、区地方志部门共同选定的30多个名镇名街名村为记述对象,涵盖历史文化名镇、经济强镇、商业名街、历史文化名村、经济强村、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以及其他特色镇、街、村,力求通过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名镇名街名村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历史与现状,突出记述各镇、街、村的“名”与“特”,反映广州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成就,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借鉴。
2015年以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相继启动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中国名街志文化工程。广州市名镇名街名村志丛书编修,在遵循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前提下,体裁运用、篇目设置、资料选择等作适当创新。各志所设类目除《中国名镇志丛书基本篇目》《中国名街志丛书基本篇目》《中国名村志丛书基本篇目》要求的必设内容外,其他类目根据各镇、街、村实际情况自行设置。
广州市名镇名街名村志丛书的编修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镇政府(街道办)、村委会负责编修,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自2018年6月启动以来,市、区、镇(街)、村四级联动,形成合力,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手不足等困难,在创新编修模式、组建修志团队、拓展资料收集渠道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发动包括专家学者、退休老干部、退休教师、热心村民等社会力量参与,终于顺利完成各志编修任务。其间,越秀区《北京街道志》、从化区《温泉镇志》入选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天河区《石牌村志》入选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鼓励乡村史志修编”。这为我们大力倡导镇街村志编修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希冀借助广州市名镇名街名村志丛书的出版,推动广州市更多镇街村编修志书,打造更多记述镇街村发展变迁的精品佳志。
由于资料难以收集齐全,编纂人员水平有限,难免存在错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19年12月
目 录
穗东名镇 /1
丰沃毓秀地理奇境 /3
客家迁入因缘际会 /5
乡园经济日益繁盛 /6
宗族自治一方平安 /11
传统文化绵延传续 /13
基本镇情 /17
区位交通 /19
区位 /19
交通 /19
建置沿革 /21
历史沿革 /21
派潭圩市 /22
镇圩建设 /23
自然环境 /26
地形地貌 /26
气候 /28
水文 /29
人口 /30
方言 /32
粤方言 /32
客家方言 /32
镇域经济 /33
圩市交易 /33
农业 /35
各类产业 /39
民生事业 /43
社会服务 /43
教育事业 /48
文化事业 /54
卫生事业 /56
文物胜迹 /59
古迹旧址 /61
派潭古圩 /61
红色革命旧址 /63
抗战时期增城民国政府旧址 /65
上大桥 /66
古建筑 /68
氏族宗祠 /68
家塾和古园林 /72
客家围垄屋 /75
古炮楼 /76
古寺庙 /78
村居风貌 /83
派潭社区 /85
大田围村 /87
东洞村 /88
高村村 /90
邓路吓村 /92
大埔村 /94
汉湖村 /97
围园村 /99
派潭村 /101
七境村 /103
高埔村 /105
佳松岭村 /108
刘家村 /111
旧高埔村 /113
鹅兜村 /116
邓村村 /118
湴汾村 /120
湾吓村 /121
高滩村 /123
玉枕村 /124
拖罗村 /127
密石村 /128
上九陂村 /130
车洞村 /131
万能村 /133
利迳村 /135
亚口冚村 /136
黄洞村 /138
双头村 /140
樟洞坑村 /141
小迳村 /143
双合寮村 /145
黄沙氹村 /147
水口冚村 /148
背阴村 /150
亚如冚村 /151
榕树吓村 /153
旅游开发 /173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175
耕读传家经营乡园 /175
诗文描绘文化营建 /176
旅游风土资本 /178
白水寨瀑布的披露 /180
旅游开发和建设 /180
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开发 /180
全镇域、多角度、多项目旅游开发及推进 /186
打造活动促旺旅游 /188
借亚运飞碟场馆建设升级旅游业 /191
高滩温泉景区建设 /192
万家旅舍建设 /196
旅游景点 /201
白水仙瀑景区 /201
大丰门景区 /202
大丰门漂流 /204
牛牯嶂景区 /205
车洞水车景区 /206
密石卧佛景区 /207
派潭河景区 /208
自行车绿道游 /209
红色旅游旧址 /211
风土风物 /213
民俗节庆 /215
舞貔貅 /215
舞春牛 /216
舞渔灯 /218
吊喜灯 /219
客家婚礼哭嫁 /220
击壤 /220
做景 /220
客家山歌 /221
传统技艺 /224
灰雕 /224
客家功夫 /226
其他技艺 /227
本土物产 /229
密石大红柿 /229
凉粉草 /230
水晶粉葛 /232
白水寨番薯 /233
樟洞坑荔枝 /234
派潭茶 /235
派潭烟叶 /239
特色美食 /240
派潭烧鸡 /240
年鹅 /241
派潭豆腐 /241
艾糍 /242
炒米饼 /242
盖仔粉 /243
盐水迟菜心 /243
农家菜 /244
创新美食 /246
名人 /247
历史名人 /249
石达开:从看牛娃成为太平军军事将领 /249
林直勉:孙中山大总统秘书和书法家 /250
朱简同:增城县第一任民选县长 /251
宋齐:投身抗日及解放战争的烈士 /252
朱倬云:热心家乡建设的末代秀才 /253
刘伯群:“爱乡育才”的南洋著名侨领 /253
钟育民:派潭地区反国民党“三征”“清乡”、迎解放的领导人 /255
宋岳:奇袭、策反皆胜的中共飞鹰武工队队长 /255
宋晋:智收财税解东纵部队之困的“税官” /256
邱艳玲:向秀丽式的好青年 /257
邓锦坤:临危果断组织救灾的“农村金融卫士” /257
张园:关键时刻舍身救灾的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 /258
罗国强:危难时冲锋在前不畏牺牲的公安人 /258
陈李中:从抗战时期敌后县委书记到新中国成立后石油战线领导人 /258
宋刚:投身抗日、解放战场,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教官 /260
江焕章:从资助中共游击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商联多届会长 /260
陆笙:一生笔耕不辍描绘派潭人文风情的本土作家 /260
山冈容治:与派潭女子结姻缘的日本友人 /261
村落人物 /262
艺文 /271
古诗选辑 /273
杨梅八景诗 /273
涉趣园偶咏 /275
石龙头山 /276
派潭舟宿 /276
鹧鸪峰 /276
望大小鹧鸪峰 /277
题龙纹石 /277
咏龙纹石 /277
澄溪秋色 /277
屡蒙见惠佳章偶占奉答渭老学长先生 /278
拟陶节靖有怀黄花恰值白衣进酒同尝东篱 /278
步韵奉和定溪老先生 /278
年登八十偶怀 /278
鹧鸪秋色•高埔八景诗之一 /279
凤凰晚翠•高埔八景诗之二 /279
蒲润飞泉•高埔八景诗之三 /279
石门清照•高埔八景诗之四 /280
蓝山梅放•高埔八景诗之五 /280
古庙钟声•高埔八景诗之六 /280
横塘别墅•高埔八景诗之七 /281
半岭锄云•高埔八景诗之八 /281
禾岭头村 /281
藜光阁 /282
燕誉楼 /282
翠园 /282
“龙归古庙”内堂诗 /283
游两面楼 /283
双亭 /283
现代文选 /284
《岁月场景》节选 /284
感悟白水寨 /288
灯盏村茶话 /290
旧高埔村的古灵精怪 /292
老骥情怀 /293
邓村石屋重游记 /296
高埔水库回眸 /298
游憩灵秀山庄 /300
爱乡育才侨领刘伯群家乡今昔 /302
派潭老街 /304
感受牛牯嶂 /306
家乡美 /307
白水仙瀑 /307
“5·23”水灾 /307
游十七烈士墓园 /308
派潭邱(丘)氏客家源流 /309
民间故事录 /312
牛牯嶂的传说 /312
白水仙瀑的传说 /314
凉粉草的传说 /315
大事纪略 /317
派潭民众自发抗日与中共领导的抗日活动 /319
抗日“东洞之战”和“派潭之战” /320
中共武装队伍反国民党“清剿” /322
解放派潭之战 /323
血吸虫病等疫病的终止流行 /325
派潭河道截弯取直工程减轻洪灾增收庄稼 /326
派潭钽铌矿的开采 /326
烈火英雄用生命扑救派潭信用社特大火灾 /327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土地流转 /328
村民自治的推行 /330
奋战抗击洪涝灾害 /331
2011年白水寨景区获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34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 /336
编纂始末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