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看到根子里,做在点子上
余党绪 读了庄照岗、万红梅两位老师的书,既为他们高兴,也为自己开心。朋友出书,同道有为,当然开心。开心之余,也因他们的书产生了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平日朦朦胧胧,读了他们的书,这些想法明确了,清晰了,有了不吐不快的感觉。那么,道喜的同时,也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语文教育,聚讼纷纭。有些分歧与论争看起来因具体问题而起,根源却在于彼此的立论基础与前提假设原本就不一样。如果不去挖掘这些隐含假设与前提,而是就事论事,不仅耗神费力,而且破坏性极强。有些论争不欢而散,甚至还节外生枝,滋生恩怨,多与此相关。走了那么远,却忘了为什么出发,这在语文学科的论争中并不少见。 比如,议论文写作及其教学就是一个例子。议论文写作本来就是个是非之地,加上高考作文多集中在这一文体的考察上,现实功利的驱使更加剧了意见的分歧。如果不回到问题的原点,回到文体性质与功能,而是各执一词,固执己见,那么,表面上看一派繁荣,实际上却是关公战秦琼,无助于写作教学的改良与进步。 议论文的文体功能是什么,这应该是议论文写作及其教学的基石。议论文是用来说理的,通过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培养学生说理的习惯、态度与能力,发展他们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这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作为一种文体,议论文当然也有其他功能,比如可娱乐,可审美,可炫耀技艺,可表现个性与风雅,但基本功能,毫无疑问还是说理。而且,其他功能的实现也须依托于“说理”这个特性。 因此,判断一篇议论文的好坏,说理与否应该是个基本前提,“说理”的固然不见得是好文章,不说理的肯定不是好文章。坚持这个标准,其他问题就能得到清晰的解释;坚持这个标准,很多问题的论争与解决就有了可靠的前提与基础。 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功能,这个断言并不会有太多人反对。问题在于,一旦进入教学,一旦涉及考试,事情就变得复杂了。比如,某些意不在讲理而着力于炫耀所谓的文采、气势或技法的议论文,在考试中往往能得到阅卷者的原谅甚至欣赏。笔者以“说理”为标准对几篇高考满分作文的批评,也被指为吹毛求疵,而理由似乎也仅仅因为它们是高考作文,不必较真。似乎一旦与高考挂钩,一旦与教学关联,关于议论文的基本认知就不再适用了,是不是“说理”也就无关紧要了。 还有一种观点,准确地说是一种忧虑:强调说理,会不会影响文章的文采、气势与技法?他们的看法是,强调说理,必然要强调实证与逻辑,强调分析与论证,文采与技法失去了用武之地,而文章的审美趣味与艺术品位就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持这种看法的人很多。这种膜拜空洞的文采与技法的“文人情结”,已经成为一种深层无意识,盘踞在一些语文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在我看来,这恰恰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上必须突破的一个观念瓶颈。议论文是说理的文体,说一千,道一万,说理才是硬道理。有了“说理”这个根基,文采、气势和技法才是有意义的,它们给“说理”插上了翅膀,可谓锦上添花;缺少了“说理”这个根基,所谓的文采、气势与技法就成了华丽而无聊的装饰,甚至可能走向“说理”的反面,成为掩饰、包装或贩卖歪理邪说的手段。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不将功夫用在说理上,却挖空心思地编织所谓的富有文采与气势的语句,或者炫耀富丽繁华的技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来意义。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也颇费思量。有的老师并不否定议论文的说理功能,但又认为,目前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写作状况普遍欠佳,强调“说理”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有老师说,学生能写好一篇文章就不错了,哪里还顾得上说理?将“说理”与“写文章”割裂开来,能写议论文的人未必一定会说理。这个说法颇有迷惑性。如果“写文章”就是照葫芦画瓢,按照某个模板“复制”一篇有头有尾的文章,那么,“写文章”确实要比说理容易得多,前者是模仿,是套作,后者是创制,是建构。笔者无意否定模仿与套作在教学上的积极价值,但写作教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显然,这涉及到写作教学的基本观念。编制一篇看起来很美、实则空洞无物的文章,算是“能写一篇文章”么?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仅就议论文写作看,不会说理,就等于不会写文章。不会说理,却能写好一篇议论文,这在逻辑上也是一件说不通的事情。 就我的经验和观察,议论文写作的教学效率之所以低下,倒是与这种无视“说理”的文体功能密切相关。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功能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缺乏“说理”的概念,也不懂得“理”还有个合理性的问题。写来写去,却不知为何而写;议来议去,却不知怎样把“理”讲清,这样的写作缺乏真实的任务,既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效能之低下几乎是必然的。相反,如果抓住“说理”这个牛鼻子,在“说理”这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情思与积累就可能被激活,他们就会主动地寻找各种资源来建构他们的论证,在真实的写作体验中,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算是一本希望从根子上反思写作教学,从根子上改进写作教学的读物,至少我在其中看到了两位作者的尝试与努力。站稳根基,才能不投机取巧;正本清源,方可不人云亦云。这本书不仅分析了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和规律走势,而且非常注重从文体自身的特点出发,寻找文体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即便是为了分数,也不迎合某些莫名其妙的风向或时髦。我一直认为,不讲技巧,不讲文采,包括他们用的那个狠词儿“杀手锏”,写文章也没啥乐趣。但是,不能为了某些乐趣,而陷入了低级趣味,这也是我赞赏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到根子里,做在点子上,这是教学活动的上佳境界。想法周正,做法有效,我希望能从他们这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后记 在所有的语文教学环节中,最难也是最薄弱的一环是写作。一方面“写作不可教的”声音甚嚣尘上,中学写作乏善可陈,陷入普遍的平庸;另一方面高考作文思想同质化、标准单一化、得分偏低化大大打击了语文教师研究与教学的热情。再加上我们没有统一的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又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导和引领,可以说“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温儒敏语)但我们并不悲观绝望。即使前路坎坷,昏暗不明,但依然有成千上万的语文老师提灯前行,慢慢摸索,一点一点地开辟出中学作文教学的新天地。正是在他们的影响和指引下,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才有了这本小书——《高考作文高分攻略》。 本书二十三万余字,是我们十余年写作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理念还算先进,紧跟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体例还算完整,内容涉及高考作文写作的方方面面;题目还算新颖,精选十二道经典作文题目并深度解析。全书共五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第二章,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立意;第三章,高考作文的说理与论证;第四章,高考作文的语言与结构;第五章,高考作文最后的杀手锏;中间辅以十二道经典作文训练题目。整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题目与解析相结合,期待能全方位地呈现高考作文写作的道与术,助力高中学子立体化地突破高考作文的困境。 本书得以出版发行,要感谢东莞潇湘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建云先生,是罗先生慧眼识珠,一手策划促成了该书的出版。感谢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先生,余老师百忙之中为本书题写了序言,奖掖之意,令人感动。感谢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祥先生,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荣维东先生,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叶黎明女士为本书题写推荐语。三位教授治学严谨,成果丰硕,鼓励提携之意,我们铭记于心。还要感谢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胡立根、孙立权、马新民、李仁甫、张悦群、陈继英、邱海林、陈兴才、葛福安、邹天顺等老师的褒美鼓励,你们的推介扶携提升了本书的格调与品位,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气。 我们始终认为,谈写作,讲“术”更应该重“道”。“术”是技法,是形式,是结构,是谋篇;“道”是思想,是实质,是源头,是根本。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应牢牢抓住语言这个核心,并以此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以语言艺术之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语言的形式与风格,改造学生的言说方式;以语言的情感质素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言说品位与境界。再授以灵活易学的写作技巧,辅以适当的写作训练,相信高考高分作文将不再是梦。 庄照岗、万红梅于东莞松山湖 2018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