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朗文丛 文史拾穗
主 编:叶淑帆
出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书 号:ISBN 978-7-5112-9233-9
定 价:149.00 元(全 5 册)
版 次:2015 年 10 月第 1 版
◎ 胡浩举
我从 2012 年 2 月起主政大朗,随着对这片土地的了解越深入,我就越痴迷于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三年多来的每一天,我时刻被大朗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感动着。
这是一片深邃的土地,这里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早在 1600 多年前的东晋,大朗就是东官郡安怀县治。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大朗儿女,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或建功立业彪炳史册,或坚忍不拔成就辉煌,或热血洒疆场,或悬壶济百姓。这片土地上,涌现了抗元英雄叶永青、张元吉,集文人与勇将于一身的罗大炳,悬壶济世的名医叶藩宣,跟随孙中山革命的同盟会员、大元帅府金库长叶汝寿等。革命战争年代,大朗为国捐躯的烈士达 40 多名,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大朗仍有松柏朗革命烈士纪念碑、犀牛陂 革命烈士纪念碑、水平革命烈士纪念碑、松木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大井头革命烈士纪念碑、石厦革命烈士纪念碑。浩气长存天地,英灵含笑九泉,舍生取义、舍己为国是过去年代里大朗人民英勇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继往开来、敢为人先则是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里大朗人民对大朗精神的最好传承。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让大朗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中国荔枝之乡、中国羊毛衫名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千强镇,一块块闪亮的金字招牌,见证着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时代魅力与责任担当。
这是一片火热的土地,这里海纳百川、成就梦想。1979 年 3 月,在大朗大井头的一片荔枝林里,不产一根羊毛的大朗,开起了第一家毛织厂。
如果说,“大朗毛织一厂”是大朗人在那个年代里躁动不安的一次集体背叛,那么,接下来的第二家、第三家毛织企业,则是新的灵魂皈依。从此,这个小镇,以荔枝的甜蜜、毛织的温暖、篮球的力度、科技的魔力,一路义无反顾,一路摇曳生姿。20 世纪 80 年代,毛织企业在大朗已遍地开花,90 年代,户户织机响,家家毛线绕。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后,大朗毛织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已达到 4900 多家,过去的手摇织机,已被超过 4 万台的数控织机所代替,并荣获国家外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同时,大朗建城面积超过 40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 40 万人,大朗已成为创业者的家园、创新者的乐园;洗脚上田的农民、南下寻梦的青年、踌躇满怀的学子,都在这里一展身手,激情圆梦。回望过去,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从一枝独放到春意盎然,大朗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汇小川 而成其大,闯百滩而成其勇,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过去的岭南小镇,华丽嬗变为经济发达、商贸繁荣的中等城市。
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这里的大朗人采得百花成蜜,以文化反哺大朗。大朗素有“粤剧之乡”的美誉,早在抗战时期,大井头“九重天粤剧团”就经常外出巡回演出。清朝光绪年间,大朗成立了第一个木偶剧班,“巷头木偶戏”更是远近闻名。龙舞、木偶戏、哭嫁歌、焙荔枝干等,成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大朗人对文化事业情有独钟。
近年来,在众声喧哗中,大朗人反而有着更清醒的文化担当,扎扎实实地在文化的百花园里辛勤耕耘,以经济推动文化进步,以文化反哺经济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镇”、“中国毛织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编织艺术传承基地”,“我是民星”、“朗读”、“朗艺讲堂”等文化品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精彩和谐、幸福美丽的大朗。
《大朗文丛》的出版,是大朗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品读《大朗文丛》,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这里既有大朗历史发展的宏大叙事,也有家族传承的温情回忆;既有白手起家创业打拼的酸甜苦辣,也有初生牛犊勇闯商海的激情追梦;既有大朗文学爱好者的浅吟低唱,也有大朗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真情叙述。更让我们欣喜的是,一批年轻的诗人,把他们这些年来在大朗的所见所感,用浪漫的诗笔、用率真的性情,给我们描绘出一个诗意的、温馨的、宜居的、发展的大朗。诗言志,歌咏情,毋庸置疑,这种尝试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了解大朗的窗口,找到了一个新的解读大朗的途径,满满的正能量,细细读之,不禁为身为大朗人而自豪。
如果说,“一个小镇温暖了全世界”是对大朗过去 30 多年发展的最高奖赏,那么,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大朗更像一个赶考的学子。大朗的每一天,既自信满满又忐忑不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朗不仅需要总结过去,更需要继续发扬那种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精神。我们希望这套丛书在继承大朗文化、开拓读者视野、助力大朗发展的同时,更为大朗打造文化强镇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以文化的高水平崛起助力大朗经济率先实现高水平崛起。因此,我们期望,本辑《大朗文丛》的出版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未来,我们要团结更多的作者, 调动更多的资源,一起来做好这件事。我们也期望,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多关注大朗、支持大朗、爱护大朗,让我们一起为大朗而自豪!
(作者系中共大朗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大朗人,我难以掩饰看到《文史拾穗》终于成书出版给我带来的喜悦与激动。那条熟悉的小巷,那碗香甜的豆腐花,那本泛黄的家谱,那个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美丽传说,翻开这本书,犹如打开一扇记忆的闸门,昔日情景重现,往事扑面而来。读这本书,上至耄耋老人,下至 90 后新生代,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大朗情结,感受到大朗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是一份珍贵的大朗人的集体回忆录。
大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走进市井深巷,那些老理发店、老钟表店,经受着岁月的洗礼,在夕阳的余晖下,古旧的门楼里依然市声喧嚷,昔日的精彩不只在于其历史的悠久,更在于岁月的陈香勾起的对往事的回忆。
穿越 1600 多年的历史烟云,回望每条街巷、每座门楼,门楼上的一砖一瓦一尘,都记录着这块土地上的风物与传奇。
走在正街、地豆街、卖糖街上,仿佛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村民摸黑赶路去“趁墟”的情景;在保安墟古街上,大青石铺成的街道两边的作坊店铺,仍然可以想象当年的繁华盛况。昔日的荔枝之乡用岭南佳果款待着四方宾客,豆花油糍、豆沙月饼、榄酱炒饭,让你总能想起儿时的味道。炸煎堆、吃咸丸、上凤山、派利市、担公仔、点灯习俗……大朗的过年习俗总让每一个大朗人看得见浓浓的乡愁。徜徉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千年古村落深藏在市井深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走过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岁月,走过了“三来一补”的工业化时代,迎来了政通人和的和谐幸福时代。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种文化的根植,总有历史的沿承。大陂海和鲤鱼潭、石涌有水种吴濂……美丽的传说至今流传,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兴衰更替中创新发展。蔡边麒麟舞传承三百年,大井头“哭嫁歌”以新的表演形式再现,巷头百年木偶戏走向大舞台。
不变的是乡土醇厚的文化积淀和对这片土地的无限深情。
岁月沧桑,时光流转,不论是佛子凹北门楼,还是沙步迎阳门,踏在先辈走过的脚印上,后来者总能重新找到奋发的目标与方向,不断刷新着昔日的光荣与梦想。在大朗这片热土,从来就不缺少传奇,正是有抗元英雄叶刚、东莞县尹张元吉、清代名医叶藩宣等一代又一代大朗人的付出,才有了薪火相传的大朗精神与大朗品格,这种精神与品格,让大朗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感谢《大朗周刊》记者们的辛勤劳动,遍查资料,走访人物,历经数年,终有所成。虽然因为时间和篇幅的关系,很多文章对史料的发掘还只是浅尝辄止。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尝试,我们才有理由期待更多这样的回忆录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