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花叫鹿角杜鹃
文/李晓东
年年暮春,后山上那棵老树便会如期开满粉红的花儿,如霞似雪,那每一朵花,都像一个鲜艳的小喇叭,向村民喊话。然而,除了年少就好吃懒做的我,村里谁也没听见那满树花儿的话语。
三十多年前的春天,我就听见了它的召唤。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它的学名叫鹿角杜鹃。
一
我从小就是一个爱看书不爱干农活的孩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分田到户,父母承包了村里十多亩责任田,农活繁重,而弟妹又小,因此他们更乐意让我去田地里干活,少看闲书。母亲总骂我是个书呆子,看书能挣到吃么?她还说,别人家的长子都留在村里种田呢。
谁也不会相信,暑假竟是我一年中最害怕的日子。田里的稻子一片金黄,对我而言,那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日复一日的煎熬。每当看到金色的稻浪从天边涌来,我便吓得连连后退。村民一边忙着割早稻,一边忙着栽晚稻,抢割抢栽,乡下人叫“双抢”。“双抢”完了,又得丛秆、耘禾,最轻的农活该数晒谷和放牛了。晒谷这种美差,往往轮不到我,而是年幼的弟妹。于是,我总盼望天上下雨,这样,我便会被父母派去放牛。故乡山多,我常把牛赶进山谷里,让它在谷里自由转悠,而自己则坐在谷口草地上看书。傍晚,我便去山谷里找牛。有时,牛不听话,早就翻山越岭走了,不知去向。我回家后,少不了遭到一顿痛骂。后来,我连放牛的机会也丧失了。
作为家中长子,我本不该好逸恶劳,但那没完没了的农活让我苦不堪言,尽管父母比我要劳累得多。读初中时,也许是处在青春叛逆期,我开始逃避农活了。盛夏时节,到了正午,烈日炎炎,眼见别人家里都收工了,而父母非得打完稻子才能回家,说是好挑谷子回去赶晒太阳。我满腹怨言,忍不住说了几句抱怨的话。这时,母亲便会勃然大怒,骂道:“你是人,别人不是人吗?谁叫你死瞎了眼睛,钻到穷人家里出世!”我忍无可忍,一气之下扔掉禾镰,拔腿就跑。我要么逃到山上,躲进树林里,要么逃到王坑水库,跳进水中洗澡。
有一次,母亲怒不可遏,丢下禾镰,飞快地追上来,一直追到村里。眼看就要逮住了,我看见村口的厕所,便赶忙躲进厕所。母亲先是站在外面不停地骂,叫我蹲在里面永远不要出来。正巧,厕所里还有两个男人,一个笑道:“不要骂了,你有本事就冲进来把他拖出去!”谁料,母亲还真的冲了进来,将我拖了出去。
从此,我记住了教训。为了保证逃跑后有个安全的藏身之处,我没事便会去村外勘察地形。在小村东北角的一棵高大的古枫旁有一个面积不小的竹园,园中毛竹挤挤挨挨,密不透风。一次,我摸进竹园,爬到一棵粗壮的毛竹上,将周围几棵毛竹的枝条紧紧地编缠在一起,搭成一个巨大的“鸟巢”。夏日午后,我常独自坐在“鸟巢”里看书,或者小睡一会。一日下午,父母又要下田割禾了,他们不见我,便村里村外到处找。母亲拖长声调喊,喊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喊破了嗓子我也不会应答。但这个小秘密还是被村里的云水叔发现了。他站在竹林里,大笑道:“天生,你父母到处找你去割禾,你却躲在这里歇伏,比待在庐山还舒服!”
二
后来,我在后山上找到一个更为隐秘的所在。后山上长满苍老的松树、荷树、楮树、樟树等,树林边缘还有一些年代不明的土坟,平日里静得出奇,少有人来。在众多古木中,我发现一株奇怪的树,那树比古枫、古松矮淂多,但树身却很粗壮,约摸有脸盆大小,表皮并不粗糙,甚至很光滑,树枝虬曲苍劲。凭经验,我猜想那树就像山茶树,木质坚硬,生长得很慢,没有几百年是长不到那么大的。有意思的是,树身上有一处空了心,里面的大洞躲藏一个少年绰绰有余。
此后,我便成了后山上的常客,乃至主人。周末放学回家,我没事便拿本小书爬上后山,坐在那老树裸露的根上看。有时,父母发现我不在家里,便到处找,喊我去砍柴,放牛,或者去田里耘禾。我假装没听到,继续看书。如果听到脚步声和鸟儿的惊叫声,我便会躲进树洞。等一切平静后,我又钻出洞来。父母屡屡被我气炸了肺。
为了减轻家里的农活负担,每年农忙时,我的舅舅、姑母、叔叔,还有父亲的邻村好友书根、辉仔、发仔等人,就会来帮工,耕田,栽禾,割禾,砍树,什么活忙就帮干什么。
于今想来,我问心有愧。多亏了亲朋好友,也苦了父母弟妹,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才让我这个好逸恶劳的不肖少年能在后山老树下安静看书。我常想,若不是碰到勤劳的父母和热心的亲友,我日后肯定得待在村里种田,劳碌一生。
三
当年,我叫不出后山上那棵老树的名字。只是每年暮春,那老树的枝头开满粉红的花朵,美得惊艳至极。我一直误以为它是一棵老杏花树。
读初中时,我到老树下看书的次数特别多。那时,我十五六岁,正是人生的花季,特别多愁善感。每到暮春时节,每次周末回家,我总会独自爬上后山,走到老树下,一遍遍欣赏那满树繁花不断绽放,又陆续飘零。
那棵老树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满怀诗情。我喜欢坐在树下看文学书籍,并迷上了写日记和抒情小诗。我还捡起地上的落花,用手指揉捏出淡紫色的汁液,滴进玻璃瓶,制成特殊的红墨水。我用它练字,写日记。有一本日记本,我至今还保存着,里面的文字大多是用这种墨水写的。下面便是一九八六年四月四日写的一篇日记的片段:
故乡的后山上,生长着一棵古老的树,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我猜想你或许是“杏树”。“杏花春雨江南”,看到树上开出美艳的花朵,我总会想到杏花。午后,我把日记本倚靠在树壁上,拿笔写着对你的赞美文字:深绿的簇叶间,缀满着粉红的杏花,有的婀娜地开着,像精美的小喇叭,倾吐心声,有的打着骨朵儿,含苞待放,像一颗颗明珠,又好似荷花苞蕾儿,却又比荷花更高雅、风致。你的叶子片片向地面倾垂,而花儿却朵朵朝天空含苞、盛开。谁能相信一棵空心的老树上竟能开出这么惊艳的繁花来?你简直是个高僧,是个高蹈的诗人。愿你永远开放在春天,开放在绿色的山林间。
然而,故乡的村民很忙很累,很穷很苦,他们无暇也无心走近你,聆听你年年的心语,欣赏你岁岁的芳容。他们将你遗忘了很久,很久啊。我真怕你一不高兴,便从故乡这块贫瘠、偏僻的土地上悄然遁隐。
四
年年暮春,那棵老“杏树”上繁花似雪,树下便成了我的“避难”之所,也成了我的修炼之地。我常来树下散心,静思,看书,或者在小本子上写几段抒情文字。可以说,老树成了我心中的“菩提”,我在这里寻找诗意和禅趣,在这里反刍往事,眺望未来。
我与老“杏树”有过好几年的亲密接触。在这些日子里,我躲过了一茬又一茬的农活。乡村的农活太多,四季都有:砍柴,放牛,割猪草,采茶叶,拔秧,栽禾,耘禾,割禾,晒谷,丛秆,堆草蓬,采油茶果,剥油茶果壳,伐木,扛树,等等。就是冬天,也闲不住,送牛食,放牛水,最烦人的是放绳,大人提起筘板,孩子紧握添臂,在老屋的大厅里用稻草编织草绳,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多亏了勤劳的父母和懂事的弟妹,多亏了热情的亲朋好友,多亏了村里厚道的乡亲,他们填补了我“逃避”后留下的空白。
后来,我初中毕业,到展坪读高中在校寄宿,每一两周才回家一次,挑米带菜,每回都来去匆匆。我很少上后山了。后山上古木苍苍,百鸟啁啾,静得吓人。好在那棵老“杏树”仍在,枝繁叶茂。暮春时节,从山下路边走过,我老远便能看到那一树繁花,它们娇艳,寂寞,静静地开,悄悄地落。
再后来,我到城里读大学,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就在我读大二时,父亲说,村里过年烧“岁火”,砍了后山上几棵没用的无名的老“杂树”,不久,邻村铁村在港上架桥,又砍了几棵大“杂树”。我很不放心。果然,一次回家,我走上后山,发现那棵老“杏树”失踪了,就连树桩也没见到。一棵生长了数百年的老“杏树”就这样倒下了,倒在村民实用功利的思想下,倒在村民短浅的目光里。风景算什么?生态算什么?诗意算什么?有用才是硬道理。更气人的是,在我读大三时,后山上幸存的古枫、古樟、古松等全被一次性砍光,运到外地卖钱了。父亲说村里要装电,钱不够,没办法只好这样做。他还说邻村焦坑装电缺钱,也砍光了后山上的老树。贫穷和短视,再次给后山带来了灾难。后山上只留下几棵看上去太不成材的老“杂树”,如栎树、苦苦楮树、甜楮树等,算是死里逃生了。
五
大学毕业后,我在城里安了家,回老家的次数便越来越少了。近年来,村民要么外出打工,要么迁到城里居住了。去年全村只剩下一个常住人口,他就是阿云。阿云是“村长”,也是唯一的村民。他守望着村里几十栋或新或旧的房屋,也守望着村外的田野和群山。
我不知道寂寞的阿云会不会一个人去同样寂寞的后山上走走。一次,我从百度图片上知道了少年时常见的许多树木的学名。我惊异地发现原来后山上那棵开满粉红色花朵的老“杏树”,竟然叫作“鹿角杜鹃”。只是我再也没见过那么苍老的鹿角杜鹃树了,也没看到那么古艳动人的鹿角杜鹃花了。
六
大约半年前,我和几个朋友特意到故乡瞧瞧。村里村外看不见一个人影,看不见一缕炊烟升起,就连一只鸡鸭也见不到,一声狗吠也听不到。我又爬上了后山。这些年来,村民都用电和煤气炒菜做饭,山上的树木没人要,长得很快,早已蓊蓊郁郁、一片葱笼了。山间的小路更是被草木封堵,不能通人。我站在茂密的树林中,寻找着那棵鹿角杜鹃树。我仿佛又看到它开满繁花的身影,看到那个躲避农活、坐在树下读书的叛逆少年,看到那些曾经帮助我家耕田、栽禾、割禾、砍树、烧窑、卖粮的亲朋好友们熟悉的面容。这些年来,我离家在外,他们一个个慢慢变老,而我这个“有出息”的人却一直没有帮过他们什么忙。他们中有的老年凄苦,生病住院,我没有去看望过,有的悄然辞世,我也没有赶回去送上一程。记得读中学时,邻家姐姐嫁到邻村因家庭矛盾喝农药自尽,邻村的女同学因村民的风言风语想不开而跳进水库寻短见,再后来外公去世了,爷爷去世了,父亲总平静地劝我不要太难过,说人总有这一天,人死如灯灭,人死就像树木落叶一样。也许,我从小就习惯了平静和麻木,对一切变故和不幸习以为常。我从小就没有太多的忧伤,我总把冷漠当成了坚强,把逃避当成了智慧。我甚至一度忘记了该怎么流泪。我就像后山上的树木一样沉默、木讷。我亏欠故乡这块土地太多,太多。
是啊,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棵鹿角杜鹃树早已消失了,同老树一起消失的还有那段清苦而又隐秘的青春岁月,还有那些纯朴憨厚的亲朋好友们熟悉而亲切的面容。如今,我偶尔翻看当年的日记本,日记里的文字字迹稚拙,惨不忍睹,但文字笔画居然清晰如初,没有一丝褪色。那文字是用老树花朵的“血泪”写成的,带着故乡土地的体温和希望,它们依旧留存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在我的生命中。